經濟拮據家庭破碎是共性

  這一關,就是20年。

  其間,父母集全家和親戚朋友之力,斷斷續續給吳強治療了10年。“買一次藥花費兩三百元,幾天就吃完了”。為了給吳強掙醫藥費,老兩口起早貪黑地下地干活,農閑時候,吳文河還要打工賺錢。但一年五六千元的收入,根本無法應付高昂的藥費。

  經濟上的拮據不是最可怕的,由此造成的家庭四分五裂最讓人心痛。孫進蘭介紹,因為家里有一個精神病患者,吳強的弟弟當了上門女婿,已很少回家,也無力接濟,妹妹更是因為不堪壓力,投河自盡……

  坐在大門口破舊的沙發上,談及這些的孫進蘭,淚水幾次打濕眼眶。在她身后,不大的院子里,橫七豎八地分布著一塊塊的菜地,收獲的蔬菜用以自給自足。

  孫進蘭年輕時做了幾十年鄉村接生員,鄉親們敬重她,不忍心看到老人經受苦難,時常有人送點雞蛋、面條之類過來。村里看吳家困難,多年來讓她吃低保,每月100多元錢。還有孫進蘭高齡老人的“養老錢”,每月100元。加上吳文河夫婦農田里的收獲,此外再無收入。隨著年齡的增大,70歲的吳文河總是頭暈,一干活就想摔倒,身體情況已不允許他再打工賺錢。

  貧困,是擁有吳強這類病人家庭的共性。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但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不足5成,就診率更低。另有研究數據稱,我國重性精神病患人數已超過1600萬。

  來自國家衛計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達到429.7萬例,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高達83.6%。國家衛計委稱,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是極為困難的社會弱勢群體,貧困率高,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治療依從性低,缺乏足夠家庭和社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