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市人民檢察院公布一批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典型案件。其中一起案件中,一家P2P網貸公司向數千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2億余元,至今尚有8000萬元本金未償還。

  數千名被吸款人,遍布全國30個省

  2015年7月16日,濟南市高新公安分局以犯罪嫌疑人高琴等4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向檢察機關移送審查起訴。該案先后經過兩次補充偵查、2次延長審限,涉案資金量巨大,被吸款人人數眾多。

  經初步查明,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高琴等人注冊山東上咸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在互聯網開設“上咸BANK”網站,套用P2P網絡借款形式,向數千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2億余元,根據現有證據,至今尚有8000余萬元本金沒有歸還。除此以外,高琴及其名下公司尚有3億余元借款沒有歸還,更有異地另一宗非吸案待審。

  這起非吸案的突出特點是,被吸款人地域分布廣,大量被吸款人血本無歸。數千名被吸款人遍布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山東省的不足20%,投資最少100元,低于1萬元的占16.3%;100萬元以上的占1.36%,被吸款最多的達數百萬元,現被欠最多的240.6486萬元。大量被吸款人輕則半年、一年積蓄全無,重則傾家蕩產,債臺高筑,不少幸福家庭就此走上不歸路。

  利用跟風心理,設置秒殺項目

  辦案人員發現,為了打消公眾投資疑慮,上咸可謂費盡心機,尤其擅長在宣傳上下功夫,把自己包裝得十分“高大上”。與跑路失聯的其他投資公司不同,山東上咸的很多被吸款人都覺得該公司很正規,員工用的都是蘋果電腦,一臺至少一萬元,墻上掛著價值幾十萬元的名畫,連辦公用的鋼筆都是進口美國貨,是每支上千元的派克筆。

  可正是這家“高大上”的投資公司,將很多被吸款人推入了“血本無歸”的境地。被吸款人說,我們不是沒有懷疑過,也不是沒有擔心過,但直到案發后才知道,這些“高大上”的辦公場所和用品都是租來的。

  同時,上咸還利用被吸款人跟風、爭搶心理,設置了“秒殺”投資項目。在上咸BANK網站投資的都是需要秒殺的“某項目”,而且一旦達到限定金額,就算有錢也無法投資。一位被吸款人說“有時甚至比雙十一秒殺更瘋狂”,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根本不知道是什么項目就點擊鼠標投資。

  在上咸BANK網站的多個QQ群里有數千名被吸款人,員工平均每天在群里發布5至6個投資項目,通知非常簡短,即“幾月幾日幾點幾分某項目開始進行投資”,信息發布之后,大多數情況下根本沒有時間詢問,等回過神來項目已被秒殺一空。很多被吸款人擔心的不是投多少錢,而是能不能投得上。

  年化收益率超30%,只是看上去很美

  跟其他非吸案類似,上咸同樣以高得離譜的收益率為誘餌,“請君入甕”。上咸BANK網站發布的借款標中,1月標利息18%,獎勵0.4%,即相當于年化收益率22.8%;3月標利息20%,獎勵2.7%,相當于年化收益率30.8%;6月標利息20%,獎勵7%,相當于年化收益率34%。

  辦案人員說,如此離譜的年化收益率已經偏離了正常的投融資范疇,高企的“水中月”除了能夠幫助犯罪嫌疑人瘋狂吸金之外,已成無法實現的“鏡中花”。

  而如今,犯罪嫌疑人拆東墻補西墻,已無力逆轉資金鏈斷鏈結局。為了開發房地產項目,犯罪嫌疑人高琴早已四面楚歌、資不抵債,到處拆東墻補西墻,致使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最終資金鏈完全斷裂。

  辦案人員介紹,公安機關雖然及時扣押、凍結了相關的土地、銀行賬戶等財產,但對比巨額的投資本金和其他借款而言,顯然已無法追回全部損失,多少家庭就此深陷債務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