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死人,能有啥責任”
多名消費者向記者反映,一些減肥機構收費不菲,一個療程動輒幾百元甚至成千上萬元,但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但他們維權乏路,大多只能不了了之。“我們就是拔拔罐、減減肥,哪怕有點問題也只能算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只要不死人,能有啥責任?”濟南一家減肥機構負責人說。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減肥市場日趨龐大,不規范的減肥機構不僅“騙財騙物”,還危害廣大消費者身心健康。有關部門對此類問題不能抱“民不舉、官不究”態度,而是要主動出擊、加強監管。
有專家表示,衛生、工商等多個政府部門對減肥機構均能管轄,但往往容易“九龍治水”,出現監管盲區。對此,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聯合執法機制,加強對違法違規行醫的監督查處力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同時,對減肥廣告夸大、虛假等問題也應從嚴處罰。多位專家認為,夸大功效、誤導消費者是減肥廣告的“通病”,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嚴格處罰。例如,“一個月瘦40斤”的廣告宣傳是法律所不允許的,工商部門可以責令經營者停止發布廣告,責令在相應范圍內消除影響,并處以相應罰款。
另外,山東省立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李秋等專業人士提醒消費者,拔罐、針灸等減肥方式并不適合所有人,若確實有減肥需求,則應先到正規醫院檢查判斷,結合自身情況,制定科學、健康的減肥計劃,切勿盲目輕信部分減肥機構的“花言巧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