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賺大錢,地道農民成“華僑”
7月19日下午3點,今年已經68歲的袁恒軍散步回家,舒舒服服躺在家中的大沙發上。他身后的墻上,掛著與兒女們的合影。在同村人眼中,袁恒軍的晚年過得算是有滋有味,經常可以到阿根廷看自己的孩子們,有的人開玩笑說他是“海外華僑”。
“我還是中國國籍,只是在阿根廷擁有永久居住權。”袁恒軍說,雖然去過阿根廷多次,但他仍然喜歡在祖國生活,在青州老家養老。不過,這也導致了他和老伴、孩子們聚少離多。
1995年,袁恒軍的二兒子袁恩學通過身在阿根廷的親戚牽線,到阿根廷種菜。袁恩學踏實肯干、勤勉節約,很快有了一點積蓄,并且在阿根廷有了一些人緣。“后來,二兒子說想和其他華人一樣,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開超市,我們就在國內幫他借錢。”袁恒軍非常信任自己的兒子。果然,一年過后,兒子就掙了七萬多美金,不僅將欠債還上了,還給了不少利息。
此后,袁恩學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生意越做越好,超市開到了三家,房子也買了三套,并幫助袁恒軍取得了阿根廷的永久居住權。在當地房價最便宜的地區1000美金一平,好區域可達7000美金。2009年前后,袁恒軍的大兒子袁恩田一家也前往阿根廷,做起了生意。
“孩子們都在國外定居了,這么多年回國的次數很少。”袁恒軍說,他想在自己七十大壽的時候前往阿根廷,和孩子們呆在一起。
出國打工,攢創業資本
1998年,村民袁永剛跟王洪興夫妻一樣,通過正規渠道到日本務工。
“我去的時候,就知道是要去做建筑木工的活兒。”袁永剛說,當時他對木工活一竅不通,但到了日本,有人會教授他如何做工,很快他就掌握了技術。
“我們在正規的公司里工作,一天執行標準的八小時工作制,加班會有獎金。”他說,如果在周末工作,薪水就更高了。在上世紀90年代,他曾一天就掙了700多元人民幣,若在國內,辛苦一天能掙20多元就不錯了。此外,公司提供的食宿也不錯,還能住單間。
在日本打工三年,袁永剛攢下了一些積蓄,回國后過上了較為富足的生活。他說,后來還想去日本打工,但受到了年齡等方面的限制,未能實現,雖然也有人告訴他能通過其他形式前往,但他認為這些“都不靠譜,一不小心幾年的血汗錢就會打水漂”。
近幾年,他又同村里其他同輩人一樣,將女兒送往了日本,在一家食品廠工作了三年。“孩子已經20多歲了,自己出去歷練一下,還可以掙些嫁妝錢,挺好的。”袁永剛說,女兒在外花銷比較大,但回國時也攢下了不少錢。
像袁永剛女兒一樣,如今,南張樓村還有一些年輕人外出務工,有的在美國,有的在英國。如果能多掙一些錢,他們都會通過熟人或正規出國中介走出國門。有著父輩們的經驗,孩子們在外工作一般比在國內要輕松一些。
另外,王洪興的弟弟也在外打工,不過不是日本,而是韓國,掙的是回國創業的原始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