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棗村留守兒童活動站,支教老師在和留守兒童分享葡萄,孩子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本報記者 甘倩茹攝

  原標題:留守兒童活動站暑假關了門沒有人來不得不關門

  齊魯晚報記者 陳瑋 范佳 甘倩茹 實習生 李娜娜

  活動站條件不錯卻大門緊鎖

  4日上午,位于章丘垛莊鎮的南明小學十分安靜,學校里僅有看門的一對老夫婦和一名值班教師。在教學樓三樓,今年5月份剛成立的“留守兒童快樂成長活動站”的大門緊鎖。透過活動站的窗戶向內望去,教室里布置得很溫馨,墻壁上貼著五彩繽紛的卡通圖案,吊燈上掛著太陽拉花。空曠的教室中央放置著一個乒乓球臺,占據了很大的空間,在教室兩端各擺放著一臺電視和一柜圖書。

  暑期活動站為何如此冷清?當天值班的王老師解釋,南明小學有8個班,290多個學生。這些學生不只是附近南明村的村民,還來自周邊好幾個自然村。家離學校最遠的學生步行到校要用50分鐘。周邊道路上車輛疾馳而過,路上很不安全。“如果有孩子想到活動站里學習、娛樂,可以和拿鑰匙的老師取得聯系。”王老師說。

  據悉,每到假期,這里的老師就要挨家挨戶打電話確認孩子家中是否有大人看管。如果暑期活動站開門,無形中給老師們增加了確保學生安全的責任。

  王老師介紹,放假前,活動站的門是開著的,不僅是留守兒童,其他學生都能進來活動。學校只有20來個老師,人手不夠,活動站沒有常駐老師,一般是由當天值班的班主任過去視察,有時也會在活動站組織活動。

  “平時雖然門開著,也只是個別學生來這兒。”王老師坦言,學生們到這個專門的教室里,有時候還不如在班里或走廊玩自在。而放學后,學生們大多乘校車回家,校車按點出發,不會因為某幾個學生而逗留。因此放學后,活動站也很少組織活動。

  支教老師一走活動站又關門了

  4日下午,齊魯晚報記者趕到濟南長清區北馬套村時,早在2013年就開辦起“留守兒童關愛之家”的馬套小學也沒有開門。

  據村委會介紹,上個月山東女子學院的志愿者來村里支教,留守兒童活動站里辦了一個月免費培訓班,本村孩子都能報名參加,這是如今活動站最主要的活動。“現在天熱了就不辦了,讓孩子們都休息下。”負責教育的村兩委成員蘭女士說。

  蘭女士稱,頭幾年活動站在周末也開免費培訓班,由村里的退休老教師發揮余熱給孩子們上課。近兩年,村里的精力更多放在了鄉村旅游上面。活動站的功能也就更單一了,主要依靠大學生支教來提供教育資源。

  4日,齊魯晚報記者在位于滕州市界河鎮后棗村的留守兒童活動站看到,山東科技大學數學學院的十余名大學生正在支教。

  據了解,這里有登記在冊的留守兒童110余名,界河鎮團委詳細記錄了留守兒童父母的聯系方式。活動站里有圖書室、活動室、心理咨詢室、計算機教室等,在周末和寒暑假均有教師值班,留守兒童可以隨時到活動站。

  后棗村留守兒童活動站的趙力介紹,滕州關工委、義工等都定期到活動站開展活動,給留守兒童買學習用品,捐贈圖書等,起到了不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