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沒了“鐵飯碗”,好醫生要跑去民營醫院該咋辦?
“我們醫院有編制的不過一半?!币晃蝗揍t院的院長坦言,隨著公立醫院發展加快,大部分公立醫院的編制難以滿足需要。樣哥了解到,在許多醫院里,護理、醫技、行政、輔助等崗位非編人員已占一大半,甚至存在部分醫生是非編人員的現象。
一方面,受限于編制數量,很多醫院招不進核心人才,或是無法給予更高的待遇和更大的發展平臺。由于編制有限,財政補助也無法再增加,其對醫院的監管、保障作用有限。醫院主要收入已不靠財政補助,而是轉向從患者身上賺錢,使看病變得越來越貴。
另一方面,由于有編制人員和沒編制人員同工不同酬,編外人員在基礎工資、養老保障、職稱評定等方面是“二等公民”待遇。多少意氣風發的醫學畢業生,削尖腦袋都要去公立醫院,公立醫院因此集聚了最優質的醫療資源。醫生成為“單位人”,流動性差,多點執業改革進展不暢,民營醫院招不到好醫生。人們為了找到好醫生看病,想盡辦法往公立醫院跑,加劇了看病難。
所以說,取消公立醫院醫護人員的編制身份,不僅有利于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對緩解看病貴和看病難是有積極作用的。業內人士認為,改革之后醫生的價值會得到提升,患者也將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沒有了身份編制限制,醫生可以自由流動了,好醫生可以多點執業,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讓患者不出家門就能看到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