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三:定點就醫、醫保用藥的范圍是否擴大?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說,城鄉居民醫保并軌后,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民、學生兒童,均實行一個政策體系、執行一個待遇標準、享受同樣的經辦服務,實現了更大范圍、更高程度的制度公平。

  根據地方人社部門提供的數據,城鄉醫保并軌后,各地醫保定點的醫療機構、醫保藥品的目錄,都明顯擴大。尤其是參保新農合的農村居民,并軌后的醫保用藥范圍成倍增長。

  比如,山東、廣東、寧夏城鄉醫保并軌后,城鄉居民統一使用基本醫保藥品目錄,農民的可報銷藥品種類分別從1100種、1083種、918種擴大到2400種、2450種、2100種,醫保用藥的范圍增加1倍多。

  天津市人力社保局透露,城鄉醫保并軌后,農村居民醫保藥品的數量從原來的2000多種增加到7300多種,增加了2倍。此外,農村居民就醫定點醫院的數量也由原來的30家左右,擴大到目前的1400余家。

  焦點四:醫保報銷比例是否提高?

  記者梳理發現,有關省區市城鄉醫保并軌、做大醫保“蛋糕”,醫保報銷比例也相應提高。

  廣東省人力社保廳介紹,2012年廣東實現了全省醫保城鄉統籌,城鄉居民醫保水平此后逐步提高,政策范圍內的住院報銷比例從54%提高到76%,最高支付限額從5萬元提高到44萬元。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力社保廳透露,城鄉醫保并軌前,當地城鎮居民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為57%、最高支付限額8.4萬元,農村居民報銷比例為53.59%、最高支付限額5萬元。并軌后,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達到66%,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一檔7萬元、二檔12萬元、三檔16萬元。

  記者采訪了解到,除了報銷比例提高,一些地方推進城鄉醫保并軌,在人社部門“五險合一”的管理基礎上,全面建設“網絡向下延伸、數據向上集中”的醫保信息系統,提供職工、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均等化的醫保經辦服務。

  重慶市人力社保局介紹,目前重慶市40個區縣醫保系統已全部聯網,100%的鄉鎮實現聯網就醫,95%的村衛生室可刷卡就醫,3200多萬城鄉參保人員在近3000家定點醫療機構、5000多家定點藥店就醫購藥實現實時刷卡結算。

  焦點五:重復參保問題能否破解?

  天津市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說,以家庭為單位參保的新農合,與個人參保的其他醫保,在制度上存在重復,在信息上缺乏聯通,造成務工人員、在校學生等跨區域、跨醫保的重復參保現象,由此引發財政重復補貼、醫保重復報銷的問題。

  據人社部測算,以10億城鄉居民為基數,全國重復參保率約為4%,即4000萬人重復參加醫保。按照目前財政補貼標準計算,重復補貼金額每年超過160億元。

  長沙市人力社保局透露,當地居民漏保、重復參保、重復報銷的現象較為突出,僅長沙縣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重復參保信息就多達26000多條,重復報銷記錄20多條,財政重復補助520多萬元。

  “城鄉醫保并軌、統一組織參保,發揮信息系統的唯一性功能,一個代碼、一條信息通道,就能杜絕重復參保現象,避免政府重復補助。”張寶義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多地推進城鄉醫保并軌期間,借機核銷了不少重復參保人口。比如,浙江各市城鄉醫保并軌期間,進一步夯實了居民參保基數,全省擠出了將近5%-10%重復參保。

  天津市人力社保局也透露,天津城鄉醫保并軌期間,徹底杜絕了重復參保現象,包括40萬同時參加城鎮職工醫保、農民工醫保和新農合的農村居民,以及將近4萬跨統籌區縣的重復參保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