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中判罰都較輕
不過現(xiàn)實中因為電信詐騙被判處無期徒刑的案例并不多。有的即使涉案數(shù)額巨大也并未判處無期徒刑。比如2015年11月,廣東茂名305特大電信詐騙案一審宣判中,30名被告人分別以犯詐騙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等罪名,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9年至1年5個月不等,并處罰金25萬元至3000元不等。
電信詐騙猖獗,泄露個人信息是罪魁禍首。為嚴厲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201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加大了量刑標準,最高可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但在法院實際判例中,多數(shù)嫌疑人的判刑一般是在一年左右,有的甚至只是罰金。
樣妹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輸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進行查詢,共找到132個結(jié)果,裁判年份為2016年的有112個。福建省的法律文書最多為42個,涉及山東的文書為6個。在法院實際判例中,多數(shù)嫌疑人的判刑一般是在一年左右,有的甚至只是罰金。
以2015年的一個案例為例,福建省安溪縣林某某利用其持有的QQ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加入QQ群,非法向他人購買公民個人信息資料5112470條,已構(gòu)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八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萬五千元。一年八個月相對來說是比較重的處罰了,而有些判決中考慮到自動認罪、認罪態(tài)度好、主動退還贓款等因素從輕處罰,甚至緩刑。比如今年7月北京海淀區(qū)人民法院對犯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的被告人李某某,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8月在上海市青浦區(qū)人民法院,判決被告人馮某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拘役四個月,緩刑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被告人高某某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拘役四個月,緩刑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判決不夠重,使得很多不法分子鋌而走險,不在乎觸犯法律的后果及嚴重性。司法機關(guān)或許可以加大對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懲罰力度,增強法律的威懾力,讓個人信息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