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更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享譽海內外的聊齋文化、源遠流長的陶瓷文化、別具特色的齊長城文化、令人向往的生態文化……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正向世人展現自己的獨特魅力。

  淄川自西漢初建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作為聊齋文化、鬼谷子文化的發祥地以及孟姜女故事的早期發生地和重要傳承地,作為中國北方的青瓷發源地,淄川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

  因蒲松齡先生而聞名,聊齋文化可謂淄川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據了解,《聊齋志異》目前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被改編成300余種戲曲劇目。作為世界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的建造時間比秦長城早490年,比世界上最早的“雅典壁壘”早220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頗具特色的鬼谷子文化、距今1300多年的淄硯、獨樹一幟的魯派內畫、寄托鄉愁的古村落,這些都是淄川燦爛的文化遺產和歷史瑰寶。

  淄川區洪山鎮的蝴蝶舞具有近百年歷史,表演者身背鐵絲扎制的蝴蝶,腰系腰鼓,伴隨著鼓點,模仿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此外,花樣翻新的西河鎮踩高蹺、精彩刺激的羅村鎮抖空竹、節奏歡快的磁村花鼓、獨具匠心的昆侖鎮芯子以及正月十五“扮玩”等特色民俗,在歷史長河中凝聚了淄川人祖祖輩輩的鄉情。各類節日習俗、廟會祈雨、農村集市等,留下了濃濃的地域文化特色。

  千百年來,“孟姜女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淄川關于孟姜女的傳說極為豐富且情節完整細致,許多太河一帶的老人都能哼唱孟姜女小調。部分農村喪葬習俗中的哭腔、燒紙后畫圈的講究等,就是從孟姜女時期傳下來的。孟姜女跳河處、孟姜女廟、哭夫石等遺跡的存在,都顯示出太河一帶對于孟姜女故事強烈的文化認同。

  年逾九旬的呂佩琦,是淄川當地極少能哼唱聊齋俚曲的人之一。近年來,為整理挖掘聊齋文化,不少國內外專家學者請他哼唱原汁原味的俚曲,老人對此有求必應。呂佩琦說:“我雖然不是蒲氏后裔,但能為弘揚聊齋文化出點力,覺得挺滿足。”

  俚曲是流傳在淄川一帶的古老民間俗曲。蒲松齡的《聊齋俚曲》被譽為明清俗曲的“活化石”,至今已傳唱了300多年。2006年,聊齋俚曲被納入“文化部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保護這一文化瑰寶,淄川在聊齋園內興建了古色古香的聊齋俚曲茶座。此外,淄川成立聊齋俚曲藝術團、在學校開展聊齋俚曲教學傳承,把俚曲神韻遍灑古老大地。

  為發揚聊齋文化,淄川還連續舉辦國際聊齋文化旅游節、聊齋民間藝術燈會等活動,專門設立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和蒲松齡文藝獎,吸引了大量海內外游客。與此同時,聊齋城、梓橦山、夢泉涌泉齊長城、1954文創園、齊魯佛山等一批極具影響力的旅游景區,也為淄川的文化傳承發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