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蟋蟀產業繁榮的背后
當地農民抓、蟲販子收、南方買家買
蟋蟀罐等相關產業也蓬勃發展
中國斗蟋風俗大約自12世紀中期以后,在江浙一帶開始流行。研究蟋蟀的古譜、斗蟲技藝此前都以南方為主。舊時,人們還不具備長途奔波、遠赴他鄉逮蟲的條件。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南方蟲家漸漸發現了山東蟋蟀的優勢,而且本地蟲源越來越匱乏,于是紛紛北上收蟲。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幾次全國大型的比賽中,寧津蟋蟀數次奪冠,漸漸名聲大振。
每年收蟲季,眾多買家從上海、江浙甚至廣東趕來寧津。寧津本地農民也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加入抓蟋蟀售賣的行列。漸漸地,一些“蟲販子”也開始做起中介的生意,從農民手中收購蟋蟀再賣給玩家以此盈利;與此同時,蟋蟀罐等相關產業也在當地蓬勃發展。
玩家收到好蟲后,便帶回當地斗場上與其他蟋蟀一決勝負。當前玩蟲風氣,當屬上海較重,各地勝出的蟋蟀往往都被帶往上海參加級別更高、影響力更大的比賽。在斗場上,寧津蟋蟀的名氣越來越大,近些年屢屢賣出萬元高價。據說,高價蟲買家多是南方人,不過收到好蟲的玩家大多比較低調,不會輕易將好蟲公開示人。
萬元好蟲是不是一定戰斗力強?資深玩家說,品相好的蟋蟀有個好“底子”,但是斗蟲之前還有近一個月飼養時間。若是飼養得當,蟲兒必然如虎添翼;若是這段時間不悉心看護,好蟲也有可能“泯然眾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