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首臺盾構機“開拓一號”已經在軌道交通R1線作業2個多月,掘進500多米。盾構機24小時作業,工人分黑白兩個班組,吃喝都在地下,一呆就是12小時。

“開拓一號”已掘進500多米
10月14日上午9點多,記者來到位于劉長山路延長線仁里莊村附近的“開拓一號”入地點,此處是R1線高架站玉符河站和地下站王府莊站“上天入地”的過渡段。沿著鐵梯一步步走向地下15米深處,一段長長的隧道擺在眼前。隧道四周的管片都已拼裝完畢,底部是運行渣土車的鐵軌。
“現在‘開拓一號’已經掘進了500多米。”中鐵十四局濟南市軌道交通R1線地下段土建一標項目經理部項目經理徐連柱介紹,因為最開始需要拼拆負環、進洞后注漿壓力小等原因導致前期掘進速度慢,而正常情況下,盾構機每天掘進20多米。他說,目前土質較為理想,為粉質黏土地層。

盾構機挖洞和拼裝隧道管片同步,機器頭部不斷挖掘土石,管片拼裝機隨后拼裝隧道管片;挖出來的土石通過皮帶進入渣土車,然后由吊機提升到路面,倒入渣土池。
“等到整個隧道打通,會在底面打一層道床板,道床板上鋪設軌道,車就可以在上面運行了。”項目地面主管劉麗晴說,屆時下面鋪設的渣土車鐵軌都要拆除。
沿著隧道一直向前,可以明顯看到隧道的彎曲度。據悉,這里的轉彎半徑是700米。而盾構機能上能下,能左能右,最小轉彎半徑250米,100米上下坡不超過5米。
吃喝在地下 一呆12小時
走到盾構機跟前,首先看到的是正在裝渣土的電瓶車,電瓶車共8節,只能前進或后退,不能調頭。“盾構機24小時連軸轉,工人兩班倒,以早7點和晚7點為界,一天工作12小時。”劉麗晴說,每個班組18人左右,有機長、機電領班、拼裝手、拼裝輔助、同步注漿操作手、管片吊司機、電瓶車司機等。

39歲的拼裝輔助劉軍來自臨沂,之前在家做生意,遇到變故后出來打工。“拼裝手使用遙控器控制拼裝機前后走動或旋轉,拼裝輔助主要負責打螺桿。”他介紹,螺桿將兩片隧道管片連接在一起。
1小時內,盾構機有40分鐘開挖隧道,20分鐘裝隧道管片。“管片一環1.2米,厚30厘米,一環需要6塊。”劉軍和另一名拼裝輔助梁耀方除了打螺桿還負責清掃衛生等輔助工作,只有干完這些才能稍微休息一會兒,等著下一環拼裝。休息時,有人拿出手機玩起了“消消樂”,“地下沒信號,只能玩個小游戲。”他笑著說。
中午12點左右,工友將午飯送了下來。午飯有山藥和豆芽,主食是饅頭。利用工作間隙,有人坐在小板凳上吃飯,有人則直接蹲著吃。剛吃了兩口,下一輪管片拼裝要開始了,劉軍放下筷子就跑了過去。
“機器不等人,先得干完手里的活兒。”20多分鐘之后劉軍再回來吃飯時,飯菜已經涼了。

夏天蒸桑拿 冬天穿T恤
雖然地面上的行人早已穿上外套,但盾構機里溫度有30℃左右,21歲的梁耀方上身只穿了工作馬甲。“夏天溫度更高,因為機器散熱,能達到40℃以上,工人在里面就像蒸桑拿。”徐連柱說,因為工人們都是男性,他們一般上身只穿個馬甲,下身穿短褲,“有時還有人光膀子。”
“冬天工作最舒服,隧道的溫度有30℃。”徐連柱說,工人們在地面上穿棉衣,在隧道里只用穿T恤,特別適合干活兒。
盾構機只有主控制室內有空調,其他工作區域靠通風設備與外界空氣循環。“隧道頂部的大管子就是通風用的,這樣既能保證空氣循環,還能保證下面不缺氧。”劉麗晴說,施工現場還配備有害氣體檢測儀,如果空氣質量不達標會報警,工人可以戴著防毒面罩疏散,不過基本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90后小伙操控盾構機“大腦”
“開拓一號”的司機是24歲的朱中洋,每天交接班時,他先要進行系統檢查,然后通過廣播給各個崗位發指令,指揮盾構機正常推進。他每天的工作基本就是在不足3平方米的主控室內盯著四臺顯示器。
“這里是盾構機的大腦,有兩個上位機,一個監控系統和一個導向系統。”朱中洋介紹,上位機屏幕上有主控頁面、注漿系統、電力參數、輔助系統等頁面,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調換。主控系統頁面顯示刀盤的轉速、角度、磨損、扭矩、壓力以及螺機轉速、扭矩、壓力等,上面的參數一目了然。
“監控系統可以看到管片拼裝區、兩個出渣口以及同步注漿砂漿罐的情況;導向系統控制著前進方向。”他介紹,盾構機配置先進的激光測量導向系統,精度可達每公里2毫米,滿足隧道施工線路測量和糾偏的要求。
“一號泡沫管路有點堵。”說著,朱中洋拿起話筒發出指令,隨后就有工作人員過去查看。他介紹,出倉渣土像牙膏一樣的流塑狀運輸效果最好,因此需要將泡沫和水打入土倉,“泡沫管路堵塞如不及時處理,將影響出渣效果。”

拼裝手下班后往家打電話最幸福
“開拓一號”的拼裝手是來自安徽阜陽的楊斌,他手里的拼裝遙控器控制著整個拼裝流程。“我已經干了5年拼裝手,廣西、廣東、湖北、四川、河南、北京都去過。”楊斌從老家出來了兩個多月,一直沒有回去過,“我一般半年左右回一次家,工地上走不開,得等洞打完再回家。”
其他工人都可以請假,但是楊斌不能。“這里就我能操作拼裝遙控器,我還是代班長。”他笑著說,自己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回到地面給家里打電話,“地下沒信號,我的手機一般也不拿過來。”
楊斌在外奔波最大的動力就是一對雙胞胎兒子。“他們剛滿三周歲,已經花了幾十萬。”楊斌說,兒子早產,光在保溫箱就呆了20多天,最開始一天1萬元。“現在他們都上幼兒園了,一天吃吃喝喝也得100多塊錢。”楊斌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
“聽到兒子叫爸爸,感覺一天的疲憊都消失了。”他每次打電話都要半個多小時甚至一個小時,總和老婆孩子有說不完的話。有時晚上想家睡不著,楊斌就騎車出去走走,一晚上能騎一二十公里。
(生活日報記者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