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年級的教室相比,二年級的教室里顯得更加安靜。透過門窗記者看到,講臺上有一張大大的講桌和可推拉的黑板,講臺下,卻只有一套桌椅。王開忠告訴記者,“二年級僅有的一名學生叫翟善好,他的父母都在鎮上打工,每天早出晚歸,因為我們住在一個村,所以平時我既要教他讀書,還要承擔起接送他的義務。”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由于附近四個村子到教學點的距離并不近,所以除了北牟村的三個學生外,西南牟村、方山村以及西太河村的學生都是帶著午飯來上學。飯菜涼了,老師就用教室后排準備的電熱鍋燒水熱菜。中午午休的時候,學生們則在老師為他們鋪設的小床上休息。
今年讀一年級的雙胞胎姐妹王俊淞、王俊淇平時都帶著爺爺奶奶準備的午餐在學校里吃飯,當記者問她們中午吃了什么時,王俊淞告訴記者,“一個饅頭、一個雞蛋,還有王老師給我們帶的煎餅和菜。”在這里,既要當老師,又要做父母,對王開忠和陳標聚來說,這樣的身份讓他們對孩子們增添了更多期望和牽掛。
學校雖小教學不差
有孩子考全鎮第一
“雖然孩子不多,但是他們個個都很好學,像二年級的翟善好在去年的期中和期末考試中都考得了全鎮第一。”在提起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王開忠面露喜色,七名學生成績上分不出明顯距離,學習上能做到相互督促,扎實的學習態度讓老師們深感欣慰。而一想到這處教學點的未來,王開忠卻不由得嘆了一口氣。他告訴記者,還有一年半的時間,陳標聚老師就要退休了,再過五年,他也將離開教育舞臺。而村里一定還會有一批這樣的孩子等待著上學。
“因為這里地處大山,許多年輕人都愿意往外走,但凡條件稍好點的家庭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去城里讀書,所以留下的這些孩子家里的情況都不會太好。”采訪中王開忠向記者透露,現在,四個村唯一的一個幼兒園里就有等待明年入學的兩個孩子,“我們既然還能為他們提供基礎教育,就要想辦法把這里堅守下去。”
“保留教學點其實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為了孩子們能就近入學。”采訪中,淄博市淄川區教育體育局基教科張科長表示,近年來,按照國家和省市的相關規定,學校需根據實際情況,在自然生源不存在等情況下,上報相關部門得到批準才能進行合并或撤銷。根據實地調研,這處教學點有它必然存在的原因。張科長告訴記者,“牟莊聯小周邊的四個村子距離鎮中心小學較遠,拋開教學成本等因素,我們要首先考慮孩子們的入學問題,就近入學是最佳的選擇。而從安全方面考慮,一、二年級的學生年齡相對太小,不論是走讀還是住校,家長和學校都不能做到完全放心。”
采訪最后,王開忠告訴記者,從最初建校到現在,已經有44年的歷程,這期間,像他們一樣堅守在教育一線的老師退休了一批又一批,可學生還在,學校也在。現在,走在村中,仍有不少村民詢問,“學校再過幾年還有沒有了?”“我家小孫子四歲了,到了上學的時候還能不能在這里上?”遇到這些疑問時,王開忠和陳標聚都會肯定地答復,“只要有學生,我們教學點就要一直辦下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源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