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老太家靠煤爐取暖 王汗冰 攝田老太家靠煤爐取暖 王汗冰 攝

  “我在家穿了4層,羽絨服、棉背心、羊毛衫、秋衣。”閆千戶小區4區3號樓住戶王女士說著又喝了口熱茶。22日,雪后的濟南氣溫驟降,守著熱烘烘的暖氣無疑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在這繁華城市里,仍有一些無法加入集中供暖的小區。煤球爐呼呼冒著煙,壁掛爐吱吱燒著水,小太陽嚶嚶散著熱,這里,一場冬日御寒記正在上演。

  孤島坐標1:被繁華包圍的老城夏天就備好了蜂窩煤,老太有些得意

  這里處于市中心,被繁華圍繞。向南是“金街”泉城路,恒隆、貴和等城市綜合體林立;向北是大明湖景區,風景秀麗人來人往;這里有王府池子、泉水人家,最能喚起對老濟南的回憶。而這里也是冬日里的一座“孤島”,始終無法加入集中供暖。這里,就是濟南老城。

  22日傍晚,鞭指巷社區慈林院街,路上的積雪已清掃,東首的一個小院前,古樸的木質大門油亮發光。記者輕扣幾下門環。“來了!”聲音由遠及近,“吱嘎”一聲大門打開,露出一張熱情的笑臉。屋主田老太今年85歲,已經在這條老街生活了60多年。

  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內,靠門處擺著一個紅色的煤爐,碗口大的煙囪通向屋外,摸上去有些燙手。“蜂窩煤夏天就買好了,當時買是5毛錢一塊,現在要是買的話得5毛5了。”田老太得意地說。

  小院里的西北角有個雜物間,成摞的蜂窩煤就蓋在厚厚的油布下面。“這煤燒了有40多年了,一冬天得燒將近兩噸吧。”她算了一下。

  “我們這些老街坊還是喜歡冬天點爐子。只不過這兩年,隔壁街的公共浴室關門了,現在要想洗個澡,得跑到解放閣旁邊的澡堂。”鄰居孫女士說。

  據了解,鞭指巷社區里大多是平房,除4棟單位宿舍樓外,有800多常住戶未加入集中供暖。隔壁的王府池子街社區、芙蓉街社區等情況也類似,住在平房里的老住戶不少都要指著“蜂窩煤”過冬。

  孤島坐標2:西城的老小區洗澡跑去別人家,喝一碗粥要熱3遍

  “燒著壁掛爐也得穿好幾層厚衣服,洗澡要跑到別人家去。孫子一來我家,都得囑咐他媽媽帶著最厚的衣服”。說這話的是訾先生,他家位于閆千戶小區4區3號樓,沒能加入集中供暖,冬天只好用壁掛爐。

  他的老伴王女士裹著一件軍綠色的羽絨服,領口處露出了棉背心和紅色羊毛衫。她手里捧著一杯冒熱氣的熱茶,眼神盯著玩耍的小孫子。“在客廳坐了一會兒,覺得冷就又套上一件大襖。今天天兒冷,燒了壁掛爐也不暖和,我穿了四層,羽絨服、棉背心、羊毛衫、秋衣”。

  “大人忍一忍就過去了,我害怕小孫子感冒嚴重了。他這兩天咳嗽,剛從診所回來。”訾先生邊說邊給孩子喂飯。剛端出來幾分鐘,小米粥就沒了熱氣,一碗熱了3遍。

  訾先生說,他在這住了20多年,一直沒有集中供暖。據了解,訾先生所在的閆千戶村共有七個小區,除最新建的兩個小區外,其余五個小區均未集中供暖。燒煤爐、壁掛爐以及開空調是居民主要的取暖方式。小區業主曾向匡山熱力提出供暖意向,但經實地勘察之后發現樓體沒有保溫層,之后集中供暖的事就擱置了。

  同樣無法供暖的,還有距離閆千戶1公里左右的老屯小區。1號樓孫老太家里,壁掛爐已調到了58℃,還用上了孩子買的小太陽,“壁掛爐不暖和,就把它拿出來用了。要是還覺得冷,就只能凍著了”。

  據悉,老屯小區內共有12棟樓,都未集中供暖。3年前曾有匡山熱力工作人員統計過居民意見,因未達到規定的比例,就沒進行供暖改造。

  孤島坐標3:即將改造的老樓四層褥子兩床被,抱著暖寶裹棉襖

  22日清早,記者看了下手機實時溫度,室外已經-2℃了。林祥南街76號樓的何老太裹著棉襖棉褲打開了屋門。“我里邊還穿著保暖呢,天冷了抗不住,夜里得蓋兩層才行”,老人指著里屋說。順著老人的手,記者看到臥室南側朝陽的床上鋪了四層褥子,兩床厚棉被還沒來得及疊。

  盡管家中有壁掛爐,供暖水溫42℃,但何老太家室溫只有15℃左右。老人已年過八旬,腿腳不方便,一支拐棍常年放手邊,平日里幾乎不出門,因此,家里暖和與否對她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據老人講,2014年接通了燃氣,家中就改用壁掛爐取暖,此前20多年一直是燒蜂窩煤爐。

  “一冬下來,燃氣費用1500元左右,比煤稍貴一點,但溫度依然上不去”。何老太家位于76號樓最東側,只有一間臥室在陽面。老式房屋沒有保溫層,北風一吹,墻體散熱非常快。所以除了壁掛爐,家里還安裝了3平方米左右的電熱板,“再加上手里的暖寶,這一冬才能熬過去”。

  據悉,林祥南街居民樓大都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萬達、桿石橋商圈和大觀園三大繁華區圍繞下的一個老社區,盡管周邊城市化進程飛快,但由于歷史問題多,小區配套設施不完善。即使緊鄰林南鍋爐房,但處于供熱末端,熱容負荷達不到,一直未能加入集中供暖。

  但這都將成為歷史,何老太不久就要和電熱板說再見了。9月底,確定新建一個換熱站以提高熱源、增大負荷,林祥南街7、9、56、58、70、72、74、76、124、148號樓800多戶居民將加入集中供暖。目前,樓道打孔和鋪設保溫工程正在進行,施工順利預計春節前可供暖。

  ●相關鏈接

  換熱站選址難等成改造攔路虎

  近3成居民未加入集中供暖

  供暖向來是冷冬里居民最關注的話題。據統計,目前城區(繞城以內)集中供熱面積約1.2億平方米,供熱普及率超7成。另外,還有3200多萬平方米面積未加入集中供暖。換熱站建設、居民樓是否節能改造、熱源管網是否到達等原因成了老舊小區加入供暖要邁的幾個大坎。

  “住了20多年,每年冬天靠燒蜂窩煤取暖,不暖和不說,還可能出現通風不暢引發煤氣中毒。”22日,家住花園小區的李先生表達了對集中供暖的期盼。據了解,花園小區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有近百棟居民樓,分屬多個產權單位,其中僅有幾棟樓通上暖氣。

  同樣,青后小區、長盛小區、工人新村等多個小區雖地處二環以內,卻成為冬天供暖孤島。“這些小區大多建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沒有規劃相關換熱站等供暖設施區域。如要供暖需要一二百平方米的位置建設換熱站,選址很困難。”熱企相關負責人介紹。究竟有多難?該負責人舉了和平新村的例子,該小區22棟居民樓今年終于將用上暖氣,可背后的經過卻曲折多磨,“協調了多個相關單位申請建設換熱站,一共籌劃了4年才最終改建了兩間車庫建成。”

  此外,建成區內老舊小區加入集中供暖除換熱站選址外,還要考慮相關配套熱源和管網是否到達。即便這些條件全都具備,這些小區還面臨一個同樣的難題——建筑物節能環保改造。據熱企相關負責人介紹,“新接入集中供熱的老舊小區,按照省建設廳要求,必須進行節能改造。”其表示,濟南市每年有150萬平方米的節能保溫改造計劃,由各個區建委立項。如果申請節能改造,應該由居住小區所在的單位到建委進行申請,如果沒有單位,需由居委會到建委進行申請。

  目前,還有一些小區處在供暖管網末端,水壓溫度存在不達標可能性。對此,濟南熱電在方信家園建設了空氣源熱泵,濟南熱力在林景山莊建設低谷電蓄熱鍋爐,解決了相應身處供暖孤島居民用暖難題。同樣,地熱供暖、污水源供暖等新能源項目也相繼在其他片區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