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15:00左右,草山嶺旁一工地上,火場救人的4位“蜘蛛人”已恢復正常工作,正懸空在34層高樓做外墻打著膠。當天中午,兩位被救者及家人先后找到工地,表達謝意。被救男孩的父親要拿錢給他們,被婉言謝絕。突然出名,他們很不適應,希望盡快恢復平靜的生活,“每天工資是一定的,這兩天工作量沒完成挺對不住老板的。”朱德貴說。

  面對各方的齊聲贊揚,他們也都平靜以待。來濟務工,他們都有一個明確又務實的目標——讓家人和孩子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借款3萬買車就為經常回家看看

  16:30左右,李世增背著繩索和木板跟其他幾人從工地走出,走到紅色面包車前,將工作裝備放到后備箱中。他穿著黑色皮夾克、黑褲子和黑皮鞋,腰上掛著腰包,收拾完便站在車旁等婁長民。

  李世增老家在商河,來濟打工已6年,起初做過保安、開過大車,也跟妻子一起干過室內家政。目前夫妻二人在濟南租房住,3歲半的兒子在老家由家里老人照看。

  今年5月份,李世增跟親戚借了3萬元買了一輛面包車,“商河離市區不遠,有車能經常回家看孩子,照顧家里老人也方便,需要自帶工具上工時,用車帶也方便”,在此之前,李世增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輛花400元買的二手助力車,不需要帶工具干活時,他也會騎助力車。

  對于未來,李世增表示走一步看一步,“畢竟這里的教育水平比村里好,能留下最好,努力在這兒有個落腳之地吧”。

  最幸福的是帶著老婆孩子在大明湖散步

  結束一天工作的朱德貴背著自己用的繩索、木板和桶走出工地,站在工地外等工友收拾工具。他身穿深藍色棉服,同色褲子和白球鞋,雙手插在口袋里取暖,看到記者沒戴手套,叮囑說:“這么冷的天,你們得帶個手套出來。”

  當晚妻子得知他救人的消息后,雖然十分支持他救人,但因為擔心他的安全也不免埋怨幾句,“她把我熊了一頓”,回憶起與妻子的對話,朱德貴憨憨地笑了。

  4人中,朱德貴年紀最小、入行最晚。朱德貴是濟寧人,一家三口在濟南租房住,妻子在家帶孩子,6歲的兒子明年就要上小學了,“明年打算先讓孩子回老家上小學”。

  “家里就幾畝地,干這行一天能掙350元,還是希望能多攢些錢,盡量給孩子和家人提供更好的條件”,說起家人朱德貴一臉幸福。

  他一般工作回到家大概7點左右,晚飯后,朱德貴會和妻子帶著兒子一起到大明湖散步。在他看來,這就是他一天當中最幸福的時刻。

  說起自己的職業,不善言談的朱德貴有著自己的規劃,“現在這個工作就是吃青春飯,頂多干到45歲,不能完全指望這個”,對于未來,他想得很清楚——攢錢買車攬活,“這工作有一些外延可以做,不只是外墻清洗,高空安裝空調、太陽能也可以”。

  辛苦只為攢錢養家,外面再好不如家

  劉春明老家在濟陽,曾經當過兵,26日救人時,他在樓下指揮。據了解,劉春明有兩個兒子,大兒子10歲,小兒子6歲,兩個孩子都跟著老婆在老家濟陽,為了工作方便,自己在市區里租房住。

  “我媳婦沒有工作,兩個孩子看起來很費勁的,家里老人也要麻煩她照顧。”劉春明說,自己的父親早年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位老母,“老太太身體還硬朗。”因為高層外墻清潔工作時間自由,一有空他就回家,“昨天剛在老家回來,就趕上救人”。

  寒風伴著暮色而來,吹得人直打哆嗦,他下意識的用手去摸左腿的膝蓋,一旁的工友看到,勸他天這么冷別騎車了,會得關節炎。他笑了笑,“騎車都帶護膝的,還穿了保暖褲,不過最近真是太冷了,這腿吹得還是疼,看看能不能攢錢買輛車。”話說出口,他又自己搖搖頭,“最近這工程都不景氣,還得養家,還是攢著吧。”他說,等在外面賺夠了錢,他就回濟陽老家。“家里人都在那里,外面再好還是比不過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