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沒聽說過,在“中國冷極”連續戶外工作兩小時達不到發放標準
記者在黑龍江、北京、安徽、湖北等地調查發現,一些在寒冷環境下工作的勞動者并沒有享受過低溫津貼,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這種津貼的存在。
十一月中旬,位于黑龍江省的中國北極漠河縣最高氣溫已近零下20攝氏度。王秀龍是中國最北郵局--漠河縣郵政局北極村支局的郵遞員,已經干了10多個年頭。“低溫津貼?沒聽說過!”王秀龍說,“每年12月下旬到1月上旬,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最高氣溫在零下30攝氏度以下。”
“郵遞員一天在戶外工作四個小時左右,最冷時戶外工作溫度達到零下40攝氏度,單位會發棉服等用品,但低溫津貼真沒有。”黑龍江省漠河縣郵政局北極村支局支局長于霞說。
那么,在那些有標準的地方情況如何?記者采訪了解到,盡管標準已出臺3年多,但由于種種原因,內蒙古真正發放高寒崗位津貼的情況還比較少,因為在零下25攝氏度(含)以下的室外連續作業4小時(含)的情況并不多。
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素稱“中國冷極”。根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人表示,當地冬季氣候條件惡劣,一線環衛工人上午、下午連續工作時間一般2個多小時,尚未達到發放津貼的標準。
記者了解到,由于黑龍江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人事部批準黑龍江省設立了每人每月45元標準的御寒津貼,這個津貼政策包括機關企事業單位。2006年,國家開展清理規范津貼工作,黑龍江的御寒津貼停止發放。
記者調查發現,環衛工、快遞員等戶外勞動者,一般會發放御寒衣物。北京近期最低氣溫已在零下10攝氏度以下,從事環衛工作3年多的王師傅表示,單位冬天會發手套、帽子和統一的服裝,但是沒聽說過低溫津貼,“還有這種好事?我們從沒領到過。”
記者撥打北京市人社局服務熱線,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對高溫津貼有規定,但對于低溫津貼還沒有明確規定。
業內人士表示,盡管相關部門出臺過相關規定或通知,但這些規定既無強制力,也無細化的標準,如果用人單位不主動,規定形同虛設。
勞動保護需“冷熱”兼顧,執行標準應細化
與低溫津貼形成鮮明對比,對于高溫津貼,國家有明確規定并督促各用人單位依規發放。但低溫津貼由于缺乏具體明確的政策要求,各地鮮有出臺相應規定。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極端天氣日益增多,應該加強對戶外艱苦條件下勞動者的保障。
武漢、哈爾濱等地人社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對于低溫津貼,國家并未出臺統一明確的政策,只是在最低工資規定中提及,用人單位津貼發放無據,監管部門執法無規。
于霞說:“我們也有發放低溫津貼的愿望,可郵政公司作為國企不能隨意調整工資待遇,還得上邊有政策。”
北京市人大代表、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局長禹學河在年初的北京市兩會上表示,在極端嚴寒天氣下,包括園林綠化、環衛、交警等行業的一線職工,都需要在戶外堅持工作,為這些行業的職工發放低溫津貼很有必要。
黑龍江省社科院研究員趙瑞政說,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指標,超過了正常人機體所應承受的限度后,會給人體健康造成損害,需要對勞動者給予一定補貼。
山東京魯律師事務所主任郝紀勇長期關注勞動者權益保護,他認為,我國幅員遼闊,比如海南和東北,冬季氣溫差別很大,不太可能就低溫勞動保護制定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或是規章制度。國家應進行低溫津貼的基本制度設計,再由相關省份進行細化,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規章制度。
專家指出,應把低溫津貼的溫度、工作時長等因素的設定分層級具體化,以便于基層進行操作。同時對長期在低溫環境中工作的群體,定期組織有針對性的免費體檢,發現疾病及時治療,并將低溫條件下勞動造成的疾病納入職業病防治范疇。
內蒙古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蓋志毅建議,對于已經制定出臺的高寒崗位津貼標準,有關部門應加強調研,從促進政策落實角度對有關標準進行改進,并加大勞動執法力度,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