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追溯到1992年,青島市發現首例艾滋病感染者,現任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主任的姜珍霞開始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隨訪工作。“當時領導找到我,說這件事需要一名年輕大夫來做,就讓我上了。”當時,大部分人對艾滋病的認識還是零,對艾滋病的出現感到恐懼。想到以后整天要和艾滋病患者打交道,姜珍霞“雖然心里不愿意,但想到可能干兩三年就會換人,就先干著吧”。沒想到這一干就是24年。

  喝下感染者喝過的水打開患者心扉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之中的大多數人心理壓力和社會沖擊都非常嚴重。有的人自認為將有生命危險,有的人擔心傳染給家人和他人,有的人內心充滿了悔恨和罪惡感,。嚴重的社會歧視使病人遭受著又一種打擊,他們受到周圍人的拒絕、歧視,或者失去工作……對姜珍霞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每個病人得知自己染病后都非常痛苦。”很多病人知道得病的消息后起初不相信,接下來就是痛哭。二十多年來,姜珍霞經常陪著病人一整天,來疏導他們。

  曾經有個小伙子檢測出是陽性,變得特別敏感,害怕別人對他會有歧視,在勸導過程中,小伙子拿起喝了一半的水杯問姜珍霞:“你敢不敢喝?”姜珍霞二話沒說,接過來就喝了下去。姜珍霞笑著說起了這件事:“然后他還不放心,問敢不敢去他家吃他做的飯,我說沒問題,后來就去了他家吃飯。這個小伙看到這樣,‘恐艾’的心理就放松許多。用了兩年藥物后,他和正常人一樣,開始正常上班了。”

  像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吃感染者吃過的蘋果、與感染者一同吃飯、共蓋一床被子徹夜聊天……“艾滋病人都覺得自己被社會另眼相看,這其實是在試探我會不會歧視他們。”多年的經驗讓姜珍霞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如果有檢測出的陽性,她會給感染者一個擁抱、握手、或者拍拍他的肩膀,讓他感受到溫暖和安撫。同時,告訴感染者現在國家政策上對艾滋病感染者的照顧,比如可以免費領取治療藥物,隱私上完全保密,個人的人身自由是不受限制的。同時,也會告訴他們受傷出血后不要隨便讓人包扎,不要到公共場所游泳,與他人有性行為要注意安全措施,并告知他人。

  不斷變換角色與感染者“打成一片”

  要想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必須與感染者“打成一片”。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姜珍霞多次前往感染者家,不厭其煩地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多次為其解決工作、生活、家庭內矛盾等問題。為了保密,姜珍霞經常以各種不同身份與感染者及其家屬接觸,有時是同事,有時是同學,有時是親戚。

  “我市感染者各行各業都有,也許不經意間,我們就會接觸到他們,在公交車上,在商店里,在各種公共場所。在多年的隨訪工作中,可以說,我與每一位感染者都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友好關系。”一次,姜珍霞去一個村里看望艾滋病感染者。為了不給他造成任何影響,她坐公共汽車去他家里,因為去了很多次,剛一到村口,村民就認出了她,趕快跑著去告訴艾滋病感染者:“快出來迎接,孩子她大姨來了。”當然,村民并不知道此人是艾滋病感染者,而每次姜珍霞去他家時都以大姨的身份,并且每次去的時候都帶些小禮品,在與感染者拉近感情的同時,與村民也都熟悉了。

  另有一位感染者,根據他自身的情況,姜珍霞就以同學的身份與他交往,每次去他家時,他父母、兄弟姐妹都對她特別熱情,因為他們感覺到他與這位同學在一起交談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有空就去感染者家里吃飯,通過不停地疏導讓感染者正視現狀,感染者有心事時陪他們聊天,生病時登門看望……“經過我的努力,一些本來要自殺的感染者也不自殺了,換來的是一個個和睦的家庭。我深深地體會到,原來給這些感染者帶來快樂是這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在與他們的交往過程中我自己也得到了很多快樂,所以我也越來越投入所從事的工作。”

  作為我市第一位與艾滋病感染者密切接觸的醫務人員,姜珍霞視感染者為親友,在監獄、酒吧等高危人群聚集場所,都留下了她角色各異、無私奉獻的身影。每位接觸者感受到她的關懷鼓勵后,都與她架起了信任的橋梁,重塑起生活的信心;草根組織在她殫精竭慮的支持下不斷前行。(青島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