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思想和智慧的激蕩,再度在濟南展開。12月8日至9日,濟南市召開全市工作務虛會,以問題為導向討論“今年怎么樣”,以目標為導向討論“明年怎么干”,擺問題、理思路、找出路,為今后的發展做準備。會上,大家的發言直奔主題、觀點鮮明?!半m然是務虛會,但實際上講的都是務實。”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如是評價。

  交通擁堵,是濟南留給外界的直觀印象之一。而追根溯源,擁堵就涉及到城市結構和城市框架問題。王文濤在總結講話中談到這個問題時,絲毫沒有回避問題,而是直面問題,找辦法、開藥方。他親自手拿原子模型,向與會同志詳細闡述主中心、副中心、次中心、地區中心和衛星城之間的關系——以此從根本上解決“堵”的問題。

  王文濤在會上直言不諱地說:

  我那天在建設部說,我們城市就像根“油條”,(是)狹長的。但問題現在是“油鍋”!把我們還扔進油鍋里,你想這個油條怎么辦呢?唰一下子這么長了……換句話說,東拓有個底嗎?西進有個界嗎?邊界有嗎?再這么拓下去,這個城市交通是不堪重負的!那咱們再往東、再往西,再往東東拓,再往西西進,就變成“老油條”了!你們想想,這個城市就放在這里了,要解決的話,(只有)北跨!

  濟南是東西長、南北窄的帶狀城市?!皬拈L遠來看,城市建設不可能無限拉伸延長,未來的發展必須瞄準和實施’北跨’。”王文濤鄭重地說,“要跨過黃河去、‘解放’全濟南,讓濟南從‘大明湖時代’走向‘黃河時代’,這個北跨不是隨便越過去,而是要通過‘攜河發展’,讓黃河成為城市的內河。”

  ——從這個意義上講,北跨,不僅是經濟層面解決產業布局、展業轉移的重要決策,也是在民生層面、甚至城市管理高度上破解交通擁堵問題的必然選擇!

  手拿特意跟化學老師借來的原子模型,王文濤向大家詳細闡述一座城市的主中心、副中心、次中心、地區中心和衛星城之間的關系。他表示,未來的城市結構就像一個原子,濟南將致力于打造1個主中心、1個副中心、5個次中心、12個地區中心和2個衛星城,劃定城市邊界,實現精明增長和組團發展:

  如果這個是主(中心)的話,那這是個副(中心),一主一副。然后還有5個次中心:西客站一個,新東站一個,孫村一個,臨空一個,濟北一個。第三個層面是地區中心12個,最后一個層面就是稍微遠一點的衛星城,分別是長清和章丘,一東一西。每一個地區中心就是15分鐘的生活圈,你在15分鐘基本都在這里完成,這樣就減少大量的交通。這就是總書記講的組團式“精明增長”,所謂的“邊界控制”。

  “城市結構和框架出來了,也就決定了商業布局、公共服務設施、生態綠地建設的發展方向和底圖?!蓖跷臐瑫r強調,還要根據城市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結構,規劃建設相適應的綜合交通體系,完善快速路網及慢行系統,根據“15分鐘生活圈”配套完善商業、教育、衛生、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實現城市的合理均衡發展。

  沿著城市管理的角度繼續往下說,王文濤鮮明地指出:

  服務市民是我們的本職,我們和市民之間不是管與被管的關系,而是共同參與城市管理的關系。城市管理要“以市民為中心”,摒棄官本位思想,并在“網格化、精細化、智慧化、法治化”這些方面下功夫。

  對于這一分析,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冰認為,這樣的城市布局更合理,產業布局也將隨之完善。

  在今年國務院批復的《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中,對濟南的發展方向和空間結構的規劃是:

  中心城建設用地集中在北部黃河和南部山區之間的適宜建設區域,在現狀城區用地的基礎上,主要向東、西兩翼拓展。規劃范圍向東擴展至市區邊界,向西南擴展至長清城區。中心城規劃范圍由上版總體規劃的 526 平方公里擴大到1022 平方公里。中心城空間結構為“一城兩區”?!耙怀恰睘橹鞒菂^,“兩區”為西部城區和東部城區,以經十路為城市發展軸向東西兩翼拓展。

 ?。▉碓矗荷綎|政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