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萬畝水稻疑因水污染絕收
今年3月初,來自江蘇的十多位農戶,在山東濱州市沾化區租賃1.3萬畝土地種植水稻。未成想,今年6月,在水稻長出幼苗后,逐漸出現枯萎變黃情況,水稻隨后絕產。當地檢測中心的數據顯示,水稻灌溉水中的氯化物嚴重超標。對于該起農業生態環境污染事故,農戶將山東省政府以及省環保廳告上法院,近日已立案。京華時報記者樊瑞
■事發
萬畝稻田枯死絕產
今年3月初,江蘇省東??h的農戶董小榮,與其他十余戶當地村民,來到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與山東濱州匯海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簽訂合同,租下約1.3萬余畝的農田,用來種植水稻。
3月初交下定金,3月20日董小榮一家從江蘇趕到濱
州。5月中旬,農戶們相繼撒種,稻子在一周左右發芽。董小榮還記得5月底的時候,水稻幼苗已長有三四厘米高,“那個時候水稻長得特別好,青綠色的很好看。”熟悉水稻長勢的人民都說,依照當時的長勢,今年的水稻產量肯定差不了。
農戶在等待著水稻成熟時,卻發現意外突然降臨。6月起,水稻的葉子開始發黃,漸漸枯死,等到6月底時上萬畝的水稻田里幾乎是一片枯黃。
為了補救水稻,農戶們嘗試過買新的種子再次播種,董小榮家里甚至花了2
萬多元重新撒種,結果水稻幼苗還是很快死亡。有的村民甚至將稻田重新平整,再次嘗試種植,結果都難逃水稻枯死的厄運。“我和家里人一共種了800畝水稻,各種投資近60萬,這次可把我們愁壞了?!倍s忍不住嘆氣。
■檢測
灌溉水氯化物超標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水稻絕產?董小榮告訴記者,農戶們聯系當地機構進行檢測發現,是水中的氯化物超標所致。農戶們提供的由濱州市農業局在今年6月出具的《關于沾化區海防辦事處水稻生長異常的調查報告》顯示,農戶們在5月16日至22日期間,采用水直播方式播種,品種全部為鹽豐47,播種量為每畝12至14公斤,未施基肥,未追肥,未施農藥,灌溉用水來自當地挑河及草橋溝,水稻出苗良好,但稻葉長出水面即變黃枯萎。
該份調查結論顯示為,可初步排除種子、施肥、病蟲害防治、化學除草等栽培管理措施導致水稻生長異常的可能性,建議對水稻灌溉用水水質情況進行進一步檢測鑒定。
農戶們隨后在6月底,委托山東省水環境檢查中心濱州分中心進行水質檢測。這份檢測報告顯示,地表水樣本的氯化物含量為2640mg/L。
而由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農田灌溉水質標準》顯示,灌溉水的氯化物的含量應小于250mg/L。氯化物嚴重超標,農戶認為水稻絕產與其相關。
■進展
起訴省政府已立案
代理該案件的京衡上海律師事務所余超律師告訴京華時報記者,經過實地走訪調查,農戶灌溉水源的上游是化工企業,認為是因廢水排放造成的農業生態環境污染事故所致。在跟濱州市沾化區政府協調解決時,沾化區政府的書面回復材料顯示,農戶種植水稻的地塊沾化葦場屬于濱州市沾化區海防辦事處轄區,北鄰渤海,東南西三面與東營市河口區接壤,屬“飛地”現狀,該地塊的灌溉水源挑河上游屬東營市河口區管轄,根據屬地管轄原則,沾化區政府無管轄權。
余超律師表示,濱州市沾化區和東營市河口區的共同上級政府是山東省人民政府,而山東省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是山東省環境保護廳。對于這起跨濱州市和東營市兩個行政區域的水污染糾紛,根據《水污染防治法》、《環保法》、《農業法》等相關規定,山東省政府對該起水污染糾紛有協調解決的法定職責,山東省環境保護廳對該起污染事故具有調查處理,以及對農戶的損害賠償進行調解的法定職責。因此,農戶們分別起訴了山東省政府和山東省環保廳,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和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法院已于12月13日立案。
余超律師稱,立案后,濱州市沾化區環保局和山東省農業廳曾再次聯系農戶,濱州市沾化區環保局稱告知農戶取水河流挑河匯水企業屬于東營市河口區管轄,濱州市環保局并無行政執法權,污染源的查處情況應向東營市環保局河口分局進行查證。山東省農業廳書面回復顯示,在水稻幼苗出現變黃枯萎后,濱州匯海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農戶發生合同糾紛,認為該事件屬于合同糾紛,建議雙方協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