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98歲高齡的鮑必驥老師在桓臺縣醫院因病去世。從不惑之年走上講臺,鮑必驥一站就是30個春秋,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12月12日,記者來到鮑必驥老先生的故居,發現這位老先生的居所不過40余平方米,除了滿屋子的書,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今年7月,這位為教育奉獻了半個世紀的老教師還不忘立下遺囑,身后捐出房產。

  心系學生,多次放棄回上海

  1919年3月28日,鮑必驥生于浙江湖州的名門望族,家境優越的他幼時就讀于杭州一所教會學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鮑必驥投身抗日。抗戰結束后,鮑必驥考入安徽大學,后又入著名的上海圣約翰大學學習國際法。   

  大學畢業后,鮑必驥被分配到政務院(后改為國務院),負責編輯中央政法公報。1954年,調入國務院法制局工作。1961年,國家遭遇了空前的饑荒,在鮑必驥積極要求下,他和九名同事下放到山東,被分配到桓臺一中(時稱博興三中)。此時,鮑必驥先生42歲。初到桓臺一中時,鮑先生教語文,一年以后,學校開設英語課,鮑必驥成為桓臺一中辦學史上的第一位英語教師。“當時有很多機會可以回到上海,但他為了他的學生都放棄了。”鮑必驥的學生陳冰霞告訴記者。   

  就這樣,鮑必驥與桓臺結下了55年的不解之緣。   

  居所不足50平米 房間里都是書

  鮑老師終生未婚,沒有子女,去世后,由學生陳冰霞、苗淑芝等負責整理老師的遺物,記者跟隨陳冰霞等來到了鮑老師的故居。   

  這是一間不足50平方米的居室,客廳內是滿房間的書,各式的英漢詞典、歷年的英語教材、堆積如山的英文報紙。除此之外,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老師生活很儉樸,不喜歡鋪張浪費,許多用品都用成了‘文物’,還不舍得換。”苗淑芝告訴記者。   

  “家里的桌椅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置辦的,我們多次建議他買些新的,但老師堅持只要沒用壞就不能扔掉。”苗淑芝說,一件襯衫,老師可以穿20年。了解老師的人都知道,鮑老師并不貧窮,他只是把錢都捐贈給了需要幫助的人。他常說:“對我來說,一飯一床一衣,足矣。錢于我無益,于他人有益,我留著干什么?”

  應該退休了,又義務教書十多年

  在鮑老師家的客廳里,最多的是關于英語教學的書籍及資料。就連記錄日常花銷的賬本,老先生也用英文來書寫。記者注意到,老先生家中的許多高中英語教材、英文雜志、報紙等都是老人退休后出版的,這些書籍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老先生退而不休,為教育奉獻了一生。   

  按規定,教師60歲便可退休。可學生們需要他,鮑老師退休后主動繼續教學。“從1979年開始,老師雖然繼續教學,但是分文不收。”陳冰霞說,鮑老師1979年就應該退休了,但他堅持又上了十多年課,除了退休工資,鮑老師沒有多拿一分錢。直到1990年,鮑老師才走下了講臺。   

  心系教育,即使是到了98歲高齡,鮑老師仍是念念不忘英語教學。“今年5月份,鮑老師從《英語學習》看到一篇文章,覺得會對高三備考有用,就讓我復印了給高三組長姚玉紅老師。”苗淑芝說,鮑老師對英語教學的癡迷,從未因年齡的增長而有絲毫的減退。   

  自己生活節儉,對他人很慷慨

  每個學生都曾深有感觸地說過同一句話:“遇上鮑老師,是我們一生的幸運。”   

  鮑老師自己節儉,對別人卻慷慨大方,早在鮑老師未退休前,他就特別關心那些家境貧寒的學生,經常給他們買紙筆、送書籍、送飯票,許多老學生還記得在鮑老師家吃紅燒肉的事。退休后,鮑老師更是把幫助別人當成他晚年的主要事業。他不止一次給災區捐款,不止一次救助家庭困難的孩子。   

  2010年11月,鮑必驥將自己的積蓄11萬元作為本金,設立了一個助學基金。2015年6月和2016年1月,鮑老師又分別為助學基金出資10萬元。截至目前,助學金已發放6次,78人次受到該基金的資助。   

  現就讀于桓臺一中高三的鞏瑞就是這群受助學子中的其中一名,她說:“鮑爺爺身體不好,說話都費勁,但每次我們去看他,他都會用力打起精神,告訴我們一些學習英語的方法。鮑爺爺對我們有恩,他走過的路,我們將繼續走下去。”   

  “有時我想,他本是一枚用來補天的五色石,來到桓臺的土地上,心甘情愿地做起了鋪路石,一代又一代的桓臺學子,因為他走向廣闊的世界。”桓臺一中老師逯志山在撰寫回憶鮑必驥老師的文章中這樣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樊舒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