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做客山東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大眾網聯合主辦的《政府職能轉變面對面》欄目。
談到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時,陳飛認為,這是德州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要緊扣“一區四基地”目標,全方位融入區域經濟大格局。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政府各級打碎“玻璃門”,拆除“彈簧門”,深化放管服改革,為“融入”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務。同時治理污染,加強生態建設,真正堅持“綠色發展”。

融入京津冀:把握發展新坐標,簽訂經濟合作項目137個
去年德州被劃入《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今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了關于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意見,省直將近20個部門到德州實地調研指導,出臺了真金白銀的政策。
陳飛表示,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中央給予德州的重大政策機遇、發展機遇,全市確定了解放思想、建設協同發展示范區的發展戰略。德州既是山東省的北大門,又是京津冀的南大門,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給了德州一個新的坐標,德州要更好地融入大首都地區的經濟格局,融入到國家的大戰略當中去。
陳飛說,現在德州提出“總部在北京,基地在德州;研發在北京,轉化在德州”,勾勒出了德州和北京、京津地區的城市定位和產業關系。“京津冀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一區四基地”的地位,要建設京津南部的重要生態功能區,以及產業轉移、科技成果轉化、優質農產品供應、高素質勞動力培訓地四個基地。德州緊緊扣住“一區四基地”的目標,全方位地展開融入區域經濟的大格局。
目前德州全市常年駐京工作的人員將近500人;全市招商引資落地的項目一半來自京津地區,簽訂的137個京津地區的合作項目中已開工102個。德州日益感受到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大格局帶來的紅利。

深化放管服:解決隱性權力下放難題,打破“玻璃門”“彈簧門”
開放格局和區域經濟大格局也在沖擊著很多干部的思維,對政府行政效能和體制創新、簡政放權、降低成本都形成了倒逼。
按照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簡政放權的核心就是放管服。陳飛認為,這三個層面的工作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對此,陳飛的感觸是顯性的權力下放容易,隱性的權力下放難。“我們常講‘玻璃門、彈簧門’這些隱性的權力,包括一些‘紅頂中介’。下放的事項容易,真正跟上監管難。”如何改變行政干部的思維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同時,不能一放了之,也不能通過管形成隱性的權力。另外服務一定要服務到位,不能簡單化一概而論。“現在很多問題的出現就是監管不到位,下放之后,要及時評估、明確責任,該管的要切實管起來。”放管服工作的關鍵是著眼于實際,著眼于精準,著眼于問題導向,形成一個綜合的工作認識和工作體系。
此外,針對群眾反映的辦事難、項目落地難、落地慢的問題,陳飛認為,要在體制機制和干部作風上同時發力。
生態建設是最大民生:5個市長10個部門齊抓共管,三年解決運河開發區生態問題
在談到環保問題時,陳飛認為,生態建設、環境治理是最大的民生。近兩年來德州市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生態建設。市政府獲得地方立法權之后,第一部政府法規就是大氣污染的防治辦法,把環保工作提升到法治高度。“去年我們召集了國內環境專家、院士為德州會診把脈,以達到精準施治的目的。”目前,燃煤仍是污染排放的主體,特別是冬季的散煤,對此,今年兩級政府投入近3億元治理散煤。
陳飛說,過去只有一個環保部門在抓環保,現在他親自分管環保工作,4個副市長協助抓,所有縣市區行政一把手都分管環保工作。大家齊抓共管,德州環保出現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今年截止到11月份全市“藍繁天數”達到了178天,空氣質量比去年優化了35%,其中PM2.5的單項改善率全省第一。
此外,突出重點,哪個區域壓力大,就在哪個區域開展工作;哪個領域矛盾最突出,就在哪個領域開刀。德州對化工廠等污染源集中的運河開發區不再把GDP增幅作為主要考核對象,主要考核它的生態修復、生態建設。市政府專題研究批復了《運河開發區生態修復三年規劃》,用三年的時間、100億元的投入徹底解決運河開發區的生態問題。
陳飛說,抗擊霧霾、優化環境是一個攻堅戰,也是一個持久戰,不能樹立一蹴而就的思想。要始終堅持不松勁,堅持依靠科學、理性來治理污染。“我們一年接著一年干,相信總有迎來綠水青山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