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期待的公共自行車終于真正來了!15日,記者從濟南市委、市政府例行新聞發布會獲悉,今天濟南的共享單車正式上路!首批布點605處,投放車輛11000輛。據悉,濟南的共享單車共分兩種車型,分別為Mobike和Mobike Lite,前者半小時1元,后者半小時0.5元。
此次進入濟南的共享單車,是互聯網時代公共自行車的新產物。與傳統的有樁公共自行車或者自備自行車不同,只要用戶將單車停放在除小區、樓道等區域之外的合法非機動車停車點,即可關鎖走人,方便下一位用戶使用。以共享的方式運營單車,一輛單車每天可以服務多人,通過手機APP隨借隨還、靈活、方便,既提高了使用率,又節約了資源,對于有效解決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問題,提高綠色交通吸引力和分擔率,降低小汽車使用強度和頻率,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據濟南停車辦專職副主任韓軍慶介紹,共享單車的推廣屬于服務大眾民生的行為,所以也要充分考慮到地域的分布問題,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導,不光要在商業密集區進行投放,還要考慮到郊區、城鄉結合部等人群較為稀疏的地區。目前,濟南市區第一批共享單車停放點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交通矛盾突出、出行需求量大的老城區、景區和商業網點周邊。
濟南市共享單車按照遞進、補充、提升的原則分三批進行布點:第一批布點605處,投放車輛11000輛,現已全部完成,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樞紐附近、大型商業網點周邊、交通流量較大的道路和50條禁停道路上。其中歷下區133處,市中區78處,槐蔭區58處,天橋區116處,歷城區198處,高新區22處。

第二批布點投放將在對第一批共享單車使用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兼顧郊區和城鄉結合部,作為對首批布點投放的完善和補充,進行布點投放。讓共享單車的使用更加方便,適用范圍更大、更合理、更高效。所以市民的每一次規范停放,為我們的科學布點提供了重要依據,對打造城市宜居宜業環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第三批共享單車將進入社區,通過在社區布點投放,真正實現對市民“家門口”的出行服務,徹底解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最大限度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和群眾出行品質,增強城市生活幸福感。
韓軍慶表示,自25日開始,市民不僅可以體驗泉城濟南第一批共享單車,還可以參與到“騎單車找問題,做慢行交通體驗員”的城市慢生活的活動中,在騎行過程中,請將您看到的交通問題(例如:非機動車道設置不合理、斷頭路、非機動道路上的固定障礙物等)拍照發送微博@摩拜單車濟南。提供有效線索的市民可獲得摩拜單車送出的“摩拜騎行券”一份,可以獲得7次免費騎行機會。
明年底濟南機動車將突破200萬輛
近年來,濟南的機動車保有量高速增長,截止目前已達182.4萬輛,且呈快速持續發展態勢,如果不能適當、有效調控,2017年底將突破200萬輛,到2020年或將朝著300萬輛邁進。隨著機動車的高增長、高使用,以及人、車、路、環境之間矛盾的愈演愈烈,無論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還是群眾日常出行生活,都必然受到嚴重影響。
要解決這一矛盾,需要發展綠色交通。綠色交通,主要包括步行、自行車交通、常規公共交通、軌道交通等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強調的是城市交通的“綠色性”,即緩解交通擁堵,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社會公平,合理利用資源,其本質是建立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交通體系,以滿足人們的交通需求,以最少的社會成本實現最大的交通效率。

共享單車來了 咱的素質也得跟上
共享單車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時,也難免會出現亂停亂放、私自上鎖、私藏車輛占為己有、惡意丟棄、拆卸車身零件等負面問題,影響城市秩序、環境景觀和文明形象,這既對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引發了公眾對于共享單車企業的質疑,同時也是對市民素質的考驗。
韓軍慶表示,“我們需要理性對待,從自身做起,從文明使用、文明停放單車做起,把城市當成我們的家園,爭做文明騎士和文明出行的守護者,不闖紅燈、不在機動車道上騎行、不私自占有或損壞車輛,堅持將車輛停放到固定車位,在沒有合適停車位的情況下將車頭朝外停放、有序放置,避免雜亂堆放,及時勸阻和舉報不文明行為。”這些雖然是簡單的舉手之勞,但實質上是愛護自己的城市的體現,是彰顯市民素質形象的體現,也是傳遞社會文明和正能量的體現。希望我們的共享單車,能夠成為泉城的一張亮麗名片、一道靚麗風景線,為我們時尚之都增添光彩。

同時,濟南市政府將以寬廣、包容的姿態,歡迎優秀、成熟、符合標準的共享單車企業進入泉城,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為緩解交通擁堵提供支持。此外,也會充分考慮其他城市引進共享單車后出現的問題,在共享單車進入濟南之初,及時引導和規范共享單車企業的運營,督促企業精細化管理,避免無序發展給城市管理帶來負面影響,切實維護市民公共利益。作為企業,要用主流方式推廣良好的出行方式,實現健康運營。作為各基層社區、街道辦事處及有關職能部門,也要加強日常管理,加大保障力度。我們共享的其實不僅僅是一輛單車,而是共享一種企業、市民、政府共同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思維,讓信任、規則和秩序成為城市管理良性運轉的基石。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