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記者走進山東省招遠市城南郭家埠村的一片大棚基地,實地采訪了芽菜大棚的主人徐曉雷,聽他講述如何不等不靠、立下脫貧志、擼起袖子干、走上致富路的故事。

不用土不施肥不打藥,芽菜“種”在盤子里
屋外,大雪紛飛,塑料大棚內,卻是春意盎然。一排排芽菜,就像一排排統一著裝等待檢閱的士兵,陣容齊整,翠綠一片,長勢喜人。咦,這芽菜怎么種在大盤子上?湊近了一看,記者才發現,用“種”在盤子上這樣的表述并不準確,因為這盤子里根本沒有土。“這棚里所有的芽菜,不管是豌豆苗、蘿卜苗,還是香椿苗,都是把種子放在塑料盤子里,每天定時灑清水,保持適宜的溫度,大致5-7天就可以收割,”徐曉雷告訴記者,“這當中不用任何化肥農藥,完全是靠種子自身的力量生長。”
芽菜,也叫芽苗菜,是各種谷類、豆類、樹類的種子,通過播種、灑水等一系列特定過程進行培育出的可以直接食用的綠色蔬菜,因其生長旺盛,就算是連根切斷,也會繼續生長,所以也被稱為活體蔬菜。
芽苗菜是堿性食品,食用后可以中和體內多余的酸,達到酸堿平衡,是健康食品。徐曉雷向記者介紹,以豆芽為例,西方稱豆芽是中國食品的四大發明之一。豆芽營養價值高,生長周期短,所含的熱量卻很低,每100g的豆芽只含有16卡的熱量,而水分和纖維素很高,長期食用,可以起到減肥效果。市場上黃豆芽、綠豆芽等芽苗菜比較常見,后來逐漸開發出黑豆芽、豌豆芽、蠶豆芽等。
不等不靠自主創業,盼扶貧政策能普惠
目前,徐曉雷的事業還剛剛起步,種植技術也在摸索階段,只有一個大棚,即使按照立體種植的算法,也只有一畝左右的種植面積,刨去費用,年純收入已經能到4萬以上,基本實現脫貧。
徐曉雷告訴記者,種芽菜非常辛苦,早上2、3點起床割菜,5點趕到農貿市場,6點鐘回到大棚升棚,一天撒3-4次水,傍晚5、6點鐘降棚,播種、銷售一肩挑,一年365天,天天如此。談起這幾年的創業經歷,這位身高一米八,每天起早貪黑的漢子竟然有些哽咽。三年前,在企業打工的徐曉雷辭職,選擇了創業。徐曉雷先是接手了一位朋友的芽菜攤子,整天泡在大棚里,研究培育方法,還要天天跑市場,解決銷售問題。芽菜種植成本較高,銷售價格也較高,一開始銷路并不好。經過努力,現在,徐曉雷不但打開了銷路,還在村里成立了眾悅果蔬種植農業專業合作社,希望能夠帶領大家共同把生產規模做上去,走上富裕路。
這幾天,山東省農業廳正在組織“全省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徐曉雷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這幾年,徐曉雷摸爬滾打,僅僅限于小打小鬧,溫飽已有余,規模化生產和銷售卻頗有難度。在招遠,芽菜種植只有一家,優勢是沒有競爭,但這種特色農業生產項目卻因為生產成本高、產量低,一粒種子只能產出一根芽菜,單打獨斗難以上規模,也缺少相應的技術對接、培訓輔導和金融扶持。
談到明年的打算,徐曉雷說,希望更多的像他一樣的創業者能夠在創業初期也能得到政府扶貧政策的普惠。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