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日,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就“深化‘三去一降一補’、提振實體經濟”召開專題記者會。五位委員就如何讓經濟“脫虛向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黃淑玲:讓質量意識先在企業家頭腦中駐扎
“當大家背著國外的產品回來的時候,我們做產品的感覺很汗顏。”省政協常委、省工商聯副主席、九陽集團董事長黃淑玲在會上說,“這一方面因為我們的產品沒有宣傳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有些產品做得不夠好。”
黃淑玲說,山東是制造業大省,山東的企業歷來有“厚道魯商”和“儒商”的美譽,但就像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到的,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不強,最終產品、名牌產品和高端產品的比重仍然比較低。她認為,提振實體經濟,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擴大高質量產品的供給。
“消費者的眼光已經從質低價廉的物品,轉移到高品質的產品上,作為企業經營者,要從源頭入手,站在制高點上出發,為顧客提供高質量的產品。”黃淑玲說,從產品立項開始,就要考慮用什么材質、什么工藝來保證質量。產品的設計也要做到極致,材料配件的指標要達到甚至超過國家標準。
黃淑玲說,產品的制作過程,是消費者非常關心的問題,也是價值營銷的保障。她建議,要對全省企業家隊伍進行工匠精神培訓,倡導企業家專注、聚焦產品的設計研發、配件選材、工藝流程,讓質量意識先在企業家的頭腦中駐扎。“作為經營企業者,我記住一句話,當你把眼光從金錢盈利轉移到關注產品和市場的時候,你就會做出精品的東西。”
田亮光:只有產品高質量才能創造好品牌
“出國經常被問你從哪來的?回答濟南、青島,對方都不知道,但是說我的家鄉產青島啤酒,大家就都明白了。”在發表觀點前,省政協委員、省質量技術審查評價中心主任田亮光講述了自己在國外的經歷。田亮光說,這就是品牌的效應,創建出好品牌對一個省,乃至一個國家的支撐作用非常巨大。
近年來,我省出臺諸多政策加快品牌產品質量建設,促進消費,也出現了如海爾、青啤等品牌入選世界五百強。但是,我省的品牌建設仍存在不少問題。
田亮光表示,據統計,2015年全國品牌五百強,山東省入選品牌數僅僅是廣東的44%。不僅如此,山東品牌大部分集中在傳統行業,一些新興行業如金融、通訊等品牌比較缺乏。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用了較大的篇幅闡述加強質量和品牌建設,并點名支持27個山東品牌。對此,田亮光認為,品牌建設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只有發展出知名品牌,我們的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才能夠占有市場。”
此外,田亮光認為,從政策層面還要大力宣傳好品牌。“大家都從國外買奶粉,實際上我們國內的很多奶制品質量也是非常好的。”但是,劣質產品的出現,影響了整個產品行業的聲譽。“比如三聚氰胺事件,給國內整個奶制品行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田亮光認為,要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不能讓“劣幣驅逐良幣”;在企業層面,企業家要秉持工匠精神,只有高質量的產品,才能創造出好品牌。
欒新:去杠桿本質是去金融風險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明確指出,今年的經濟發展要穩中求進,發展實體經濟至關重要。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撐是顯而易見的,對于下一步真正做到穩中求進具有重要作用。
“山東省整個杠桿并不是很高,但對經濟仍然有一定的阻礙,所以下一步去杠桿要加大力度。政府工作報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講到去杠桿,講了重要性、具體建議和措施。”省政協常委、青島市副市長欒新說,去杠桿本質是去金融風險,最關鍵是可以直接融資。
欒新建議,要鼓勵企業擴大直接融資,多多利用上市、或者是私募資金、三板市場等方式加大融資力度,利用好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欒新認為,政府需要加大力度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讓金融部門加強管理,把不必要的收費去掉,加大監督力度。“進一步創新融資模式,企業也要盡量把自己的資產融入資本化,因為資本化之后能夠提高自己的利用率。”她建議,政企結合起來,尤其是困難的小微企業能夠以低成本直接進行融資。國家制定了很多好的政策,尤其是小微企業對政策的知曉度比較低,所以要及時進行宣講。
此外,欒新表示,應積極合理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希望在政府層面上能夠打造好相應的平臺,制訂相應的優惠政策。”欒新說,對于一些真正創業的,同時創業又有風險的,政府要搭建好平臺,使得創業的個體把風險降低到最低,保障積極性能有效發揮出來,投入到創業創新中去。”
張衛國:化解產能自我加壓顯示山東信心
去年我省“三去一降一補”的完成情況怎樣?省政協常委、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在會上作了介紹:“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去年我省做了許多工作,有些在全國都是亮點。比如說精準施策,一業一策,鋼鐵、生鐵、煤炭等產能利用率回升,建構多層次資本市場,全省房地產市場比較平穩運行……”張衛國表示,“三去一降一補”任務的完成,首先要注重制度特征和結構性質特征,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文化需求。
“2017年化解過剩產能自我加壓,顯示出我省的信心和決心。”就今年“三去一降一補”工作重點,張衛國表示,山東要持續發力,比如繼續運用直接融資和資本市場解決庫存,解決杠桿,建立起長效機制。張衛國認為,下一步更重要的是通過創新、創造、創業,開辟新的發展空間,把“三去一降一補”的任務做出實效,實現動能轉換、結構升級,這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路子會越走越寬。
目前,我省缺乏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極大制約了創業創新的深化。對此,要將制度性改革與科技創新改革配套起來,創造一個安全、誠信的營商環境,并且要形成政商社企全民共識。這樣才能提高創業創新的成功率,不會盲目地去創業創新,避免社會財富浪費。
在記者提問環節,張衛國被問到房地產市場相關問題。張衛國表示,“從近二三百年全球治理經驗來看,房地產問題本質是一個金融問題。解決房地產市場的問題,不能單純依賴于政府或市場,要將管控與市場結合起來。隨著時間推移,限購政策之后,房地產還是會回歸正常的市場波動。”
宋守軍:加強對城市發展和住房需求測算
在闡述深化行政制度改革、激發實體經濟發展活力之前,省政協常委、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宋守軍打了一個比方:“過去的門都有一個門檻,老太太看孩子,小孩子是很難越過門檻跑出去的,為了安全。當孩子長大了,能夠邁出門檻,卻發現孩子對外面的見識少了,能力低了。”
宋守軍表示,在行政方面,政府要做減法,通過放權讓整個實體經濟有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權力放下來,不是不管理,而是跟進管理,放管結合。因為我們的孩子在院外面不斷接觸新生事物,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需要我們跟進。”宋守軍說,在改革過程中,要全面提升政府服務意識,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
解決經濟“脫實向虛”的問題,房地產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房子是怎么炒起來的?炒本身是市場行為。市場要炒什么東西,首先它是一個稀缺資源。”宋守軍說,房子可能被過分地商品化了,導致在本不該炒的領域也被炒了。炒的結果是很多人把房子囤積起來,并沒有放到市場上去,等著市場價格不斷攀升,真正的剛性需求在持續快速的房價提升中得不到有效緩解。
住房供給和市場管控兩側可能都出現問題了,這就需要同時化解。宋守軍稱之為“雙向調節”,在供給方面調整住房供給,在市場方面調整市場管理。他建議,要加強對城市發展規模和住房需求的測算,加大土地供應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并進行有效的市場管控。
他還建議要多元施策,通過疏解城市人口壓力、擴展創業就業、加快基礎設施配套,甚至優化金融、財政、社會管理的政策性的管理資源,做好城市發展和住房規劃建設的文章。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