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節,親友相伴,祭掃墓地,緬懷故人……其實不等節日到來,濟南周邊陵園、公墓的祭掃活動早已開始,除了祭掃,有人也選擇在清明時節,將故人安葬。

  清明節:濟南墓園舉行集體安葬儀式

  據《小溪辦事》報道,3月25日和3月28日,在濟南市內兩處墓園集體安葬儀式的現場,生者默哀沉思,逝者體面安葬,儀式簡單而莊重。

  但是與傳統的安葬方式不同,儀式完成后,安葬地點既沒有林立的墓碑,也無明顯的墓穴,余下的只有花瓣和泥土。

  幾棵玉蘭、迎春和松柏,這個地方看起來就是一處花壇,但這里其實是玉函山安息園內一處新的安葬點,叫做追思苑。

  花壇葬:不立碑 不留骨灰 土地重復使用

  濟南玉函山安息園的孫建軍說,這是一種新的安葬方式,在2015年在安息園開始推廣,到今年是第三年,已經安葬了100多位逝者了。

  將逝者的骨灰放在可降解的骨灰壇里,深埋入土,三到六個月后,骨灰和壇子就將完全溶于土地,只有名字被集體刻寫在這塊碑上,而這塊地方還將再重復安葬其他逝者。這是一種比較環保和節儉的安葬方式。

  為了能夠更好的推行這種新型的安葬方式,安息園的工作人員也是做足了心思,別看現在這個花壇看上去還是裸露的土地,過幾天就會有更多花花草草的點綴。

  每年的清明節玉函山安息園都會舉辦一次集體的安葬儀式,等到清明一過,天氣暖和了,就會種上草種、花種子,等到了五六月份的時候,這里就會是很美觀干凈的一片花壇。

  同玉函山安息園一樣,位于濟南市長清區的山東福壽園也是省內最早推行花壇葬的墓園之一。

  山東福壽園公墓魏然說,山東福壽園的生態葬一年舉行兩次,清明節一次,寒衣節一次,到現在已經舉行了11次,共有189位逝者安葬在這里。

  花壇葬,樹葬,海葬,是近幾年山東省和濟南市大力推廣的新型安葬方式!

  共同的特點就是:綠色、生態、節約土地,這也是推廣這些安葬方式的主要目的!

  國家規定的公墓雙穴是1.2平米,花壇葬的兩個壇子不到半平米,關鍵是這塊地方是可以重復使用的。

  濟南部分公墓飽和 生態葬勢在必行

  2015年,濟南市民政局統計,濟南所剩墓地面積僅能使用五六年,而目前市區內大多數經營時間較長的墓園都面臨飽和,像福壽園這些新近建立的墓園,它們在建園之初,就已考慮到提供多種安葬方式,以保持持續的發展。

  濟南福壽園公墓魏然經理說:“我們一開始就著力推廣這種生態安葬方式,除了花壇葬以外,我們還有樹葬和草坪葬。樹葬選用的是松樹,這個是東南西北,四個人共用一個樹,這個草坪葬占地也比較小,墓碑也較小。”

  生態葬:推廣有難度 趨勢呈上升

  死者為大,厚葬逝者,這是我們傳統的殯葬觀念。現在的樹葬,海葬,花壇葬,這些殯葬方式雖然是綠色生態,節約土地的。但顯然和我們傳統的穴葬方式不同。

  為了能夠有效的推廣生態安葬,相關民政部門也在宣傳推廣,政策引導上加大力度。

  濟南市殯葬協會王會長說,這幾年群眾從不理解到逐漸理解,特別是加大了宣傳的力度,再加上一些獎政策,這種新型的安葬方式逐漸被群眾所接受,這樣既可以節省喪葬費用的開支,又能夠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

  不光是補貼政策的推動,謝處長說,最近幾年接受生態安葬方式的人群結構上也呈現出一些變化。

  現在參與的人群從一些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家庭慢慢向高校的知識分子和機關的工作人員擴散,這種人群結構的變化,更有利于新型安葬方式的推廣。

  市民觀點:態度分化 觀念待更新

  不可否認,目前大多數人,或者是觀念上拒絕生態安葬,或者因為其他顧慮而沒法接受,那他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市民。

  濟南市民:一般不容易接受,留個骨灰盒怎么都算是個念想。

  濟南市民:那樣我肯定接受不了,幾個月就降解時間太短了。

  濟南市民:我能接受,海葬都行。

  濟南市民:人死也就這么個意思,留個地方給后人緬懷就行了。

  濟南市民:為國家能節約土地,給下一代造點福吧。

  能不能接受生態安葬,關鍵在于能不能更新殯葬觀念,這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

  即便是那些能夠接受的老年人,在生前也不能完全決定自己的身后之事,因為選擇所謂的厚葬還是生態安葬,除了他們自己,關鍵還在后人。

  濟南市民說,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得問孩子,有時候說人不在了,你的身后事自己就說了不算了,還是要動員孩子,動員年輕人。

  編后:

  希望相關部門能加大推廣力度,讓生態殯葬從當下的新風尚變成未來的新風俗。其實,最重要的是,生前的關心和呵護才是最好的盡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