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真的來了。5月7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青島國際院士港舉行揭牌儀式,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主任、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袁隆平院士為該中心揭牌。記者隨后來到白泥地公園內的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探訪,實驗田里也已開始播種、插秧,稻苗有標識了信息的“身份證”方便追溯,并通過海水與淡水配比的梯度慢慢過渡,讓稻米的耐鹽堿性狀一步一步獲得。據了解,預計今年11月份,第一代海水稻就可以同大家見面。

三年內研發出耐鹽堿水稻
據介紹,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成立于2016年,由青島市政府、李滄區政府與袁隆平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而成,研發中心總部位于李滄區青島國際院士港16號樓,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位于李滄區白泥地公園內。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目標是在三年內打造耐鹽堿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海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中心設立了耐鹽堿水稻育種及鹽堿地稻作改良研究、第三代遺傳工程不育系雜交水稻技術和稻米品質與食味研究三個研發方向。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劉佳音介紹,在耐鹽堿水稻育種及鹽堿地稻作改良研究方面,目前該中心已經承辦第一屆海水稻國際論壇,發起成立了國家海水稻產業聯盟。在三年內,研發出可產業化推廣的畝產300公斤以上,耐鹽度10%左右的耐鹽堿水稻種子,并在5~10年內利用稻作改良技術改造鹽堿地和灘涂,為我國增加1億畝良田,每年多增加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一個大省的人口。
在第三代遺傳工程不育系雜交水稻技術領域,目前已經全面開展不育系改良和全面配組工作,第三代技術將面向全球30億畝稻田,開展國際育種協作,爭取在5-10年內實現10億畝以上的“中國造”雜交水稻技術覆蓋。
而在稻米品質與食味研究方面,該中心已經著手建立從水稻基因譜系研究、土壤改良、種肥藥植保研究、稻谷烘干存儲、加工碾磨過程、大米烹飪水量配比、烹飪曲線研究等全生命周期品質食味的軟硬件研究平臺,利用智能化烹飪終端,建立全國乃至全球稻米烹飪大數據云平臺,打造全球首個分布式稻米口味互聯網+研究平臺。

第一代海水稻11月份收獲
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出任該中心的主任和首席科學家,4年的時間里,他帶科研人員,提交中間測交和配組材料達3萬多份,終于培育出可以在鹽堿地和灘涂土地上大面積種植的雜交水稻品種,呈弱堿性的堿生稻,以“袁米”命名并登陸互聯網平臺發起眾籌,一個月的時間最終籌集2000多萬元。
目前,海水稻研發試驗基地已完成播種工作,已播種147份海水稻,進行耐鹽堿水稻篩選,其中619稻已經到了插秧的時節,這個品種具有高產、優質、耐鹽堿的優良特性,預計今年11月份,第一代海水稻就可以同大家見面。
(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