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月13日,琳琳長牙了…… 2010年9月2日,琳琳會搭積木了,還學會唱《好朋友》的歌…… 2015年10月23日,澎澎會走路啦…… 2017年3月9日,琳琳第一次參加學校運動會單人項目,獲得年級50米決賽第三名,同時第一次炒菜(西紅柿炒雞蛋)…… 9年記錄、4萬余字,涵蓋兩個孩子九年來成長的點點滴滴…… 這是今年38歲的齊海濤給一雙兒女9歲的齊瑞琳和2歲的齊瑞程制作的成長日記,是一個普通家庭9年的溫馨記錄,散發出濃濃家庭溫情。每篇記錄文字雖然不多,但字里行間都透露著這位70后父親對兒女那份深沉的愛。

日記記錄孩子生活點滴 翻開齊海濤給兩個孩子制作的成長記錄,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照片,10余幅照片真實記錄了琳琳和澎澎從出生至今的成長歷程。其中有澎澎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照,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萌照,也有琳琳已戴上紅領巾認真讀書的照片。“我制作的成長日記在時間方面比較隨意,并沒有說必須一天一記錄或者一周一記錄的要求,也許間隔幾天也可能間隔一個星期。”齊海濤告訴記者,日記主要記錄孩子每一步的成長,并記錄下孩子充滿靈動的話語,用客觀的方式為他們留下成長的足跡。“每當孩子們做了一項有意義的事情或者學會一項技能,我都會記錄下來,有時候幾十字,有時候幾百字。日記并不像小說那樣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是記錄簡單平凡幸福的生活。”齊海濤說。 除了文字,齊海濤還給孩子拍攝錄制保存了大量照片和視頻。“每次給孩子們拍完就選出幾張最好的洗出來,剩下的照片做成電子版,每隔一段時間就把這些照片和視頻刻錄到光盤上,圖文并茂嘛。”齊海濤笑著說。
給孩子留住寶貴的瞬間
齊海濤告訴記者,之所以給兩個孩子制作成長日記,目的是記錄孩子成長過程中點點滴滴的故事,“等孩子們長大以后可以慢慢品味和回味的童年時光,這也是一種幸福。”
齊海濤回憶自己的孩童時期,記憶非常模糊和殘缺,記不起什么有意義的事情,他也問過父母許多關于自己童年的故事,但通過父母的語言描述,得到的答案大都模糊不清,印象不深。“因為那個年代物質匱乏,技術落后,留下幾張泛黃的舊照片就已經是奢侈品了,更加詳實的記錄肯定是沒有的,所以難免有些遺憾。”齊海濤說。 所以,齊海濤堅持在現有的條件下,為孩子們留下一份屬于他們的成長日記,同時也是作為父母見證孩子們成長的記錄,是父母內心真實感情的表達和表露。“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不可復制的,每個家長陪伴孩子的過程體驗也是不可能重來的,堅持為孩子寫成長日記,就是為讓孩子以后找回那些‘曾經忘卻的記憶’。”齊海濤說。

日記也是一種教育反思 “這次琳琳的數學成績不太理想,我覺得琳琳有些浮躁,不是不會,怎樣讓琳琳更仔細一些呢?” “今天的親子運動會琳琳沒有報名,我問她原因,她說爸爸媽媽都太忙了,不能讓他們請假,我覺得琳琳太懂事,爸爸媽媽有時間一定多陪你。” “澎澎認人了,體重16公斤。”
齊海濤覺得,雖然日記的內容并不復雜,有的時候甚至非常簡單,可日記中卻散發著濃濃的家庭溫情,“日記中不僅記錄了孩子的點點滴滴,還記錄了家庭的喜怒哀樂。雖然文字簡單,但文字中卻隱含著深深的愛意。” 齊海濤介紹說,通過對孩子的日常生活進行記錄,也是對自己的教育方法以及日常做法的一種反思,“通過日記,我可以了解到最近對女兒的陪伴少了,我的這種教育方法可能不被孩子接受等等,家長也有很多缺點和不足,也需要不斷改進。”
讓孩子有一筆精神財富 4萬余字的日記都被齊海濤珍藏在一個盒子里,就像一本承載著回憶的寶盒。“這件事只有我跟妻子知道,其實我們并不想告訴別人,別人說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非常慶幸在兒女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缺席。”齊海濤說,他希望能堅持記錄日記到兒女長大成人,也許在將來某個特殊時刻,會把這份珍貴的禮物送給他們。 齊海濤說,等孩子們翻看這本成長日記,會知道自己是怎樣從“小不點”長到這么大的,“這是我和妻子攜手完成的一份親情作業,希望兒子能體驗到父母的不易,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心懷感恩、懂得回報、知道承擔。” 齊海濤覺得,日記里所記錄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而且是別人永遠也搶不走的愛。“當孩子們長大了,遇到苦難或者不開心的時候,能在房間的某個角落找到它,翻開它的時候,它也許像一縷溫暖陽光帶給他們光明和快樂,看到它時他們也許會開懷大笑,也許會流出幸福的淚珠。不管時光怎么轉變,它定會把孩子們帶回那個童趣的時代,我想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齊海濤說。(德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