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全國各地跑了不少地方,主題大都圍繞產業、招商,但“主業”之外,我也留心和見證了一些多少有些意外的“收獲”。

  比如,借著參加活動的機會,我考察過海南的陵水互聯網種業小鎮,為河南光山縣精準扶貧獻了些力氣,當然,在微博上,我創辦的#我為果農代言# 標簽,也有幸能幫助一批果農解決“燃眉之急”。

  這些活動其實都有一個主線:新農村。這里面,既有農村產業轉型的新模式,也有扶貧攻堅的新任務,更有問題解決的新方法。

  但新農村的內涵,遠不止如此,除了物質、產業等層面之外,還包括不少精神層面的內涵,比如:美麗鄉村建設。

  中國有句古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我看來,美麗鄉村建設,既是對過去這些年來,我國發展,尤其是農村發展成果的肯定,也是未來農村發展要實現的一項新的核心主題。

  去年至今,我多次來到山東,體驗了山東轉型的大勢和脈絡,也領略了山東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當然,也發現了新農村建設,或者說,美麗鄉村建設的典型樣本:淄博。

  當然,談淄博美麗鄉村建設之前,還是得先說說宏觀背景。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順應新形勢新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成為了當下三農工作的核心之一。

  我想,這個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僅包括產業機構方面的調整,而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代表,一系列精細、個性化的精神、形象方面的革新和進步,是對農村供給側改革這條主線的極大豐富和補充。更有甚者,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供給側改革,是互動互融,相互促進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淄博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的探索,對于當下的新農村建設和改革,特別重要的關鍵所在。

  接下來,我想談談淄博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幾個很值得拿出來總結和分享的關鍵理念。

  首先,要“風景”,不做“盆景”。

  在接受媒體采訪,談精準扶貧的時候,我講過一個理念,過往扶貧工作中,呈現出的“盆景”式、“慢灌”式、“灌水”式、“輸血”式等傳統模式,從目標到制度再到配套,針對性都不強?!熬珳史鲐殹钡奶岢觯惨馕吨鲐毠ぷ鞑饺肓讼蚋泳殹⑾到y、科學的方向轉型的關鍵階段。

  這里的“盆景”,和淄博提出不做的“盆景”,在本質核心上,其實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實事求是,從農村、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把“風景”和農村的生產、生活更好的結合起來,精準的匹配起來,這可能才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初衷,也應該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最終成果。

  這方面,淄博結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通過具體化、項目化進行整體推動,以環衛一體化、移風易俗、公益性公墓、旱廁改造等5項工作為突破口,來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進行。

  上面提到的五項工作,只要有過農村生活經驗,就會有不少切身感受,這大概是農村最迫切需要的一些大事、要事,也是改變會帶來更直接的生活感受的區域,從這些方面出發點,真正把美麗鄉村建設,落實到了為民辦實事這個落腳點上。

  其次,靠努力,更靠機制。

  在招商引資上,有兩個聽起來很熱血的詞:“白加黑”“5+2”。

  這兩個詞總的意思都是,在招商引資上要努力,不把招商人員當干部,呼喚狼性,以成績論英雄。

  然而現實中,招商人員不可謂不努力,加班、出差、峰會搞了個遍,新年團拜會,茶話會也搞了不少,但招商效果卻不太明顯。之所以會這樣,就在于,招商領導把努力當成了不思考的理由。

  其實,“努力一定成功”的心靈雞湯,在目前的招商引資上,也越來越不管用了。我經常說,對于當下的招商引資,有一個好的平臺,要遠比努力更加重要。

  這個理論,同樣適用于美麗鄉村建設上來。

  有了方向,有了具體化的項目,有了想要干出一番成績的干部和村民,看起來萬事俱備,但還缺少一股東風,那就是:一整套機制。

  這方面,淄博做的很好。從頂層設計開始,統一標準和規范,到輿論先行,從觀念上,為之后的行動做鋪墊,再到典型引路,發揮試點的引領和示范效應,最后配合考核激勵等機制。

  我常說,努力有時候是盲目的,而建立在有效機制基礎上的努力,才能真正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政府主導,也不能少了社會參與和多元化投入。

  不論是談招商引資,還是談產業培育,亦或者談精準扶貧等等,我一直在呼喚市場的力量。很多時候,政府主導下,市場活力,能夠為很多工作的展開,提供長久的動力和支撐。

  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淄博提出的理念叫:“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

  其中,最后兩項,社會參與和多元投入兩項,就是在借助市場的動力和能量。

  總體來說,美麗鄉村建設,其實本質上,需要的是對農村發展,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科學、系統、精細的操作和實踐。而淄博,無疑為全國,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和典型。(作者為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 楊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