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研究的第一個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動車,“復興號”的首發引起各方矚目。時速400公里試驗運行,人均百公里能耗降低17%,車內噪聲下降1到3分貝,相比其他列車,“復興號”定義了中國高鐵新時代。

  在這些優異的性能背后,離不開工程師、機械師等人的辛勤工作。未來網記者今日走進北京鐵路局北京動車段南動車所,探訪“復興號”每日的檢修流程,切實感受“復興號”的每一處零件和細節。

  “復興號”列車銀色的車身上,涂裝有紅、黑線條,整體擁有更平順、優雅的流線型設計。圖為“復興號”停在檢修車道,車頭前端已開啟。

  “復興號”停在既定車道后,檢修人員要先檢查車內裝置,然后查看車身兩側,隨后是車底和車頂。圖為“復興號”進入檢修軌道。

  車底檢修中,檢修人員要對每一個螺絲、每一個軸承進行檢查,親手觸碰確認。圖為檢修人員在認真檢查車底。

  圖為“復興號”車底零件,標示記號,可以及時發現零件是否移位。

  檢查車頂時,夏日天氣炎熱,車頂溫度可以達到近40度。圖為檢修人員在“復興號”車頂進行檢修。

  車頂的受電弓連接電纜,保證列車能夠接電運行。檢修人員表示偶有鳥類誤觸受電弓,但監控攝像可以立即得知,同時其他受電弓也會啟用。圖為機械師在進行檢查。

  在高溫近40度的環境中,檢修人員不到5分鐘就汗流浹背,汗水浸透了工作服。圖為汗水浸透了檢修人員的上衣。

  北京鐵路局北京動車段南動車所,大部分的檢修人員都是80后、90后的20幾歲年輕人,一部電臺、一個手電、一把鐵尺就是標配。圖為檢修所需器具。

  不僅是高溫的環境,對每一顆螺絲器件的檢修,讓機械師、工程師的雙手浸滿油污,但他們絲毫不敢懈怠。“要做到眼到手到。”圖為檢修人員的手掌滿是油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