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利民惠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鮮明導向,如何才能做好這一“導向”性工作?
6月24日至25日,2017年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山東淄博市召開。作為東道主,淄博的回答是:農村精神文明怎么干?干好群眾的“最期盼”。
從問題導向入手,以小切口突破;強化全局頂層設計,典型引導縱深推進;抓鬮查隨便看,輿論先行全覆蓋。短短數年時間,淄博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面破局,一個個優美祥和的村落破繭而出。
且來看看淄博“做好群眾最期盼”的實在事。
——村干部清白干事,是群眾的最期盼。
在村民自治制度實行后的不短一段時間里,淄博市農村出現了一種“怪象”:鄉鎮以村民自治后“村官不好管”為由,當起“甩手掌柜”, 村干部干工作顧慮增加致使鎮村兩級關系急劇疏遠,村民只要事不關己就當“吃瓜群眾”成為普遍現象。這種情況導致當地農村工作監督機制缺失,村級事務運行普遍不規范;村干部“公章掛在腰帶上”,村民對村“兩委”失去信任,各種矛盾不斷顯現成為農村“亂源”。
從2010年起,淄博市臨淄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率先在全市創新實行村級事務“五代理”工程:即由鎮、街道代理村級資金、賬務、資產、檔案、公章,尤其是是對公章和資金使用實行層層簽批、定期公開。
“五代理”的關鍵是把“村官”的“錢袋子”“章把子”關進了制度“牢籠”,并將其置于多重有效的監督之下。一方面由鎮黨委政府代表村民監督村“兩委”工作,從根本上堵塞了村干部“暗箱操作”空間;另一方面,鎮黨委政府“到位不越位,監管不掌管”的做法,推動了村民自治完成了由“低效無序”向“民主規范”的根本性轉變,整個農村的社會管理模式發生了巨大改變。
這一措施一舉從根本上打破了該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當地干部說,沒有“五代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就“走不動”;群眾說,這種改革推倒了村干部和村民互不信任的“心墻”,給了村干部一個清白,還了老百姓一個明白。
如今,“五代理”在淄博市農村實現了全覆蓋。
——紅白公事不再大操大辦,是群眾的最期盼。
曾幾何時,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淄博農村紅白公事大操大辦、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等不正風氣愈演愈烈。辦婚事比花錢,有些群眾迫于大環境不得不傾囊為之,甚至為了孩子的喜事拉下一屁股債。辦喪事披麻戴孝,從入殮到出殯,少則三天,多則五天。此外還有滿月、喬遷、祝壽、升學等要“隨份子”,群眾每年隨禮支出不下幾千元,受其所累、苦不堪言。
為此,2013年淄博市在洋滸崖村展開移風易俗工作試點。村書記、村委主任主任謝中岱帶頭以自己孩子的婚事為契機,率先進行紅公事改革。謝中岱的改革就一條:紅事中村里鄉親隨禮不坐席,隨禮標準最高50元。
改革改到民心處,自然得到村民熱烈響應。
抓住這個典型,淄博市委市政府全面推動起紅白公事改革,確定了紅白公事明確標準,制定了《全市移風易俗工作考核辦法》。“厚養薄葬就是孝,隨禮不坐席才是情”等極其具有“人情味”口號深入村居,移風易俗、公益性公墓建設、環衛一體化等一系列措施納入鎮村考核體系,排名后1/3的不得參評各級文明單位。一招一式、環環相扣的舉措催生了農村新型婚葬價值觀。
目前,該市所有行政村都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制定了詳細的紅白公事辦理流程,村里誰家需要辦理紅白公事,由村民提出申請,村紅白理事會提出辦理建議并具體操作,既省錢又省心。
移風易俗改革取得全面成功。
——雨天雪天不再“踩泥窩”,是群眾的最期盼。
改革開放以來,淄博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住房也基本翻新一遍,但村內道路一直沒有改觀,雨天雪天出不去、進不來,“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成為影響農民生活最突出的問題。
從2009年開始,淄博市臨淄區領銜實施了整建制“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凈化”的“五化”工程。所轄各村所有大街小巷全硬化、無死角,道路村村通、村村連;所有路兩側實現立體式全綠化;所有主干道安裝路燈;生活垃圾全部日產日清。
在現今的淄博市趙瓦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處處綠樹掩映,村頭的“和園”廣場噴泉四射,景致怡人,兒童嬉戲,村民健身,恰似一幅鄉村美景圖。
“五化”工程拔掉了當地農村千百年來“臟亂差”的病根,讓農村和城市一樣干凈、整潔、安全,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質的提升,廣大群眾對村莊的主人翁意識和歸屬感也越來越強,建設守護家園的風氣日益形成。
當地村民底氣十足:俺們這里可以抓鬮查,隨便看,不信你也來。
——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操作農田,是群眾的最期盼。
在農村傳統生產模式下,習慣性的柴禾亂堆亂放、秸稈焚燒等現象,讓經過治理的農村環境保持起來比較困難。尤其是農田深耕不再,使大量秸稈需要通過焚燒來處理,更是增加了農村群眾的種地之累。
對此,臨淄區創新性實施“耕種管收全包”的“政府代作”工程,有效解決了“土地如何種”的問題。一方面,將農民從土地上徹底擺脫出來,另一方面,秸稈全部還田,生產垃圾不再帶回村內和家中,傳統生產模式下柴禾亂堆亂放、秸稈焚燒污染等難題獲得破解。
生產方式的改變促進了生活方式的改變。“耕種管收全包”的“政府代作”工程,將玉米機收還田、旋耕、深耕、再旋耕、測土配方施肥、小麥供種、小麥播種、病蟲害防治、除蟲、小麥收獲、夏玉米機械播種等,全部由政府協調合作社統一耕種,農戶在承擔部分差價款后,即可坐當“甩手掌柜”,從而拿出更多的時間當“工人”,掙更多的錢,享受精神生活。
這一辦法推廣后,受到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和追捧。
不僅如此,群眾最期盼鄰里和諧、家庭和眭,淄博就在各村開展“踐行好家訓、傳承好家風”活動,用“身邊好人” 教育身邊人;群眾最期盼用上城里人的廁所,他們就開展“廁所革命”,對全市農村進行旱廁改造,將所有村居生活垃圾“戶集、村收、鎮運、區送市焚燒發電廠”;群眾最期盼身心愉悅有玩兒的地方,他們就將“文化設施”全覆蓋,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來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群眾最期盼不讓一戶困難家庭掉隊,他們就建立“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的扶貧機制,使每個困難群眾都能分享到深化改革的紅利……群眾的期盼成了當地黨委政府的工作動力和支點。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繁雜巨大的工程,涉及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農村的未來。“只有以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時刻把脈老百姓的最期盼,不斷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模式,‘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的美麗鄉村,才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共和國版圖上的璀璨明珠。”淄博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畢榮青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