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達奶奶在為自己量血壓。

達式華工作室的“病歷本”

達奶奶的家訓
結婚時定下家訓“困難留給自己,方便讓予別人”
退休后為社區居民義診三十余年
達式華,乍一聽這個名字有些拗口,對杭州市西湖區翠苑一區居民而言,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這位出生于1926年11月、早已邁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依舊以飽滿的熱情帶領社區醫療志愿者兢兢業業地做著基層醫療服務:打針、量血壓、健康咨詢,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來,達奶奶為社區里600多位居民看過病,居民們都把她當家人看待;她記錄的三十多本病人診斷本,放在柜子里摞起來有近半米高;由她牽頭創辦的“達式華工作室”,已成為社區居民的“醫療站”,服務內容也從最初的高血壓監測,延伸到健康講座和咨詢、就醫指導、老年人心理疏導、突發醫療事件應急處理等。
激勵著達奶奶三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的是,和老伴結婚那年定下的家訓——困難留給自己,方便讓予別人,以及那顆為人民服務的心。
新婚那年定下家訓 女兒1歲,她為踐行家訓背井離鄉
眼前的達奶奶,笑容滿面,打扮很潮:一頭花白齊耳短發、微微燙了燙,梳得一絲不茍;上衣是一件黑色的印花短袖襯衫,左胸口別著一枚黨徽;下身是一條黑灰相間的格子裙。走近細看,她還文了眉毛,戴著一副白色的耳釘。年逾九旬的她,講話聲音洪亮,走起路來步履輕盈。
達奶奶家不大,裝修也簡單,但洋溢著濃濃的書香氣息,屋里隨處可見字畫、書籍,那句“困難留給自己,方便讓予別人”的家訓,就掛在門口玄關的顯眼處。“你們要喝咖啡嗎?我去給你們泡杯咖啡吧。”原來,達奶奶的老伴是位華僑,新中國成立后從美國回來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和老伴相處的幾十年里,她也養成了喝咖啡、吃烤面包的習慣。
“我老伴是個機械工程師,平時喜歡看書讀報,尤其是古代文學,這個家訓就是他想的。”達奶奶說,“那年(1952年),我們剛結婚沒多久。當時,他的工作特別忙,為盡快高效地完成各項任務,常常到處跑。我出生于20世紀20年代,長在新中國成立前,經歷過戰爭,非常理解他報效祖國的熱情,所以,從沒抱怨過。有一天,他突然和我說我們立個家訓吧。我開始還以為是‘約法三章’什么的,沒想到是這句話。”說到這里,達奶奶笑了。
數十年來,達奶奶夫妻倆始終堅守著這句家訓。1958年大躍進時期,達奶奶拋下才1歲的女兒,前往農村當起了“赤腳醫生”,只因毛主席的一句“把醫藥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當時,我是我們醫院(大連醫學院)手術室的護士長,手術室共有5名護士,但除了我以外,其他人都有兩個孩子,而且家里沒有老人可以幫助,所以,我就率先報了名。”達奶奶說,本來按照計劃,醫療隊隊員是三年一換,但其他人的孩子都太小了,最大的也只有9歲,想到自己的女兒還可以讓母親搭把手,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繼續留在農村,足足待了八年。
回想起那些年下鄉的日子,達奶奶頗為感慨。她說,第一個三年后,她第一次回到家,女兒只是看著她笑,但沒有讓她抱的意思。那次,她哭了,她發現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不過,這八年她也學到了很多,也鍛煉了她吃苦耐勞、敢于擔當的精神,這也是她踐行家訓的寫照。
“8年里,我接生過好幾百個孩子,看著一個一個新生的小生命,心里就是高興。”達奶奶說,那時農村的條件雖然艱苦,但民風淳樸,她也深受當地百姓愛戴,但凡有個頭痛腦熱都喜歡找她。
1986年搬到翠苑一區
打算頤養天年,沒想又“重操舊業”
1986年,達奶奶跟隨女兒和女婿住到翠苑一區,那時她已退休,原本計劃在美麗的杭州頤養天年,然而,環境還沒熟悉,她卻又干起了基層醫療服務。
“那個年代,這里的條件還不太好,可以說是只見房子不見路,更別說公交車了,所以,居民看病很不方便,白天還好,晚上就不行了,尤其是碰到急診,或者有孕婦要生了的時候。”達奶奶說,為此,她和居委會商量做了兩個決定:一是買一輛三輪車,專門用來應對醫療突發情況;二是,對那些每天要打針、換藥,但行動不便的人,由她每天負責上門免費服務。漸漸地,達奶奶在小區里人氣日益爆棚,走在路上,就連小孩子都會喊她一聲“達奶奶好。”
1988年,國家開始做高血壓普查,心系居民健康的達奶奶主動請纓,當起了普查員。由于每個居民在家的時間不一樣,她常常需要不停地跑上跑下,有時候一個晚上就要跑十來趟。當時,她已經62歲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0多天的調查,結果出來了,當時翠苑一區共有500多名高血壓患者,且大部分患者對高血壓知曉率很低,更別提正規治療了。
看到這一情況后,達奶奶第一時間向社區領導作了匯報,并立即成立“血壓監測點”,把大家的血壓管起來,這也是“達式華工作室”的雛形。
在達奶奶和社區其他三位退休醫生的共同努力下,翠苑一區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幾乎沒有人發生過與高血壓有關的心腦血管意外。
達奶奶家的電話,更被居民稱為社區里的“健康熱線”。每天,總有五六個人打電話來請教。有時候,碰上吃不準的情況,達奶奶會記下來,晚上問問同樣當醫生的女兒、女婿。
這些年來,有這么一次經歷讓達奶奶記憶猶新:一天夜里,有個小伙子打來電話說他懷孕的老婆有些頭暈,希望達奶奶幫忙看看。掛斷電話后,達奶奶就帶上家里的血壓計、聽診器出門了,趕到小伙家時,她發現那名孕婦的臉色有點差,一測血壓,收縮壓竟然有200多毫米汞柱。更讓她措手不及的是,還沒等她開口讓小伙聯系救護車,小伙的老婆就開始抽搐了(妊娠期子癇)。十萬火急之際,達奶奶急中生智,第一時間把小伙的老婆送到醫院,保住了這對母子的平安。事后,連醫生都連連感嘆,要是再晚一步就麻煩了。雖說只是一次“中轉”,但達奶奶深夜出診依舊感動了在場的醫生和小伙的家人。
耄耋之年申請入黨
她是家里“最年輕”的黨員
每周五上午8:30-11:00,是“達式華工作室”固定的義診日,每到這個時候,這里就會成為小區最熱鬧、最溫馨的地方,工作室的服務工作主要由達奶奶和社區其他三位退休醫生承擔,每周每人輪流一次,節假日也不間斷。
作為工作室的牽頭人,達奶奶除了坐診外,還負責工作室的后勤工作,她做事細致入微,把前來問診的居民按照“東南西北”四個片區進行劃分,每一個居民都有自己特有的“檔案”,老人的血壓、血糖指數、用藥情況及并發癥等情況,都被仔細記錄了下來。“血壓偏高了,我們就會用紅筆記錄,重點看護。大家吃什么藥我們也有記錄,看看哪種藥比較有效。”達奶奶說。
前兩年,達奶奶還花錢買了360多本只有手掌心那么大、可以放到口袋里的小本子,并寫上每位患者的姓名讓他們隨身攜帶,她戲稱這是社區里的病歷本。
2016年12月18日,對達奶奶來說,是個意義非凡的日子。這天,她終于夢圓——正式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幾十年來,我一直想入黨,連做夢都想。我的女兒、女婿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加入中國共產黨了,就連我的外孫女也在我之前入黨了,但由于種種原因,我直到2013年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達奶奶說。
為鼓勵生病住院的老伴
達奶奶寫了一封情書
生活中,達奶奶是個體貼、浪漫的人。達奶奶的女兒和女婿工作都很忙,每天晚上7點鐘能回家就不錯了,所以,這些年她就管起了女兒、女婿的晚飯,每天早飯后去菜場買菜,挑最新鮮的買;午睡后起來洗菜、摘菜,該腌的先腌起來,傍晚5點左右開始炒菜、煮飯。昨天,她去菜場買了冬瓜、豬肉、四季豆、莧菜,還有魚。“我在家閑著也是閑著,能做多少算多少。”達奶奶說。
聊起老伴,達奶奶又笑了,在她家客廳的墻中間,掛著一張兩位老人結婚60年時的合影,兩側的畫分別是一只老虎、一匹馬。“我屬虎,他屬馬。我們在一起幾十年從沒紅過一次臉,他對我很好。由于我們結婚的時候沒拍結婚照,他就把我們倆的照片拿到照相店里去PS了一張。”說完,達奶奶立即帶我們走進臥室,指著墻上的兩張“婚紗照”說,照片上就頭是他們倆,衣服、背景都不是他們自己。
“奶奶,您年輕的時候一定很漂亮吧?”面對這個問題,達奶奶自信地答道:“那是當然,不然他(老伴)怎么看得上我呀!”
當然,達奶奶也深深地愛著自己的老伴。那年,老伴生病住院,病痛的折磨讓老爺子的心情不大好,達奶奶就寫了一封聲情并茂的情書給他。“我得讓他知道,我們全家都愛他。”達奶奶說。看完情書后,老伴很激動用英文回了一封信,告訴達奶奶,愛她一輩子。如今,老伴已過世了,但一想到和他在一起的日子,達奶奶心里仍是幸福滿滿。
本版攝影 記者 葛丹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