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名14歲的男孩出現(xiàn)在奎文區(qū)福壽東街與虞河路路口附近,一邊寫作業(yè)一邊乞討。許多市民非常同情,有人為他捐錢,有人為他買飯。然而,也有市民表示,前幾年曾有一名男子帶著一個患精神病的婦女及一個小女孩在市區(qū)乞討,那個小女孩和這個男孩是兄妹,他們家是“專業(yè)乞討戶”。7月16日,記者聯(lián)系了男孩的老家臨沂市臨沭縣曹莊鎮(zhèn)旺南莊村,該村村支書證實這兩個孩子是一家的,他們家有一定困難,村里為他們申請了低保,孩子上學(xué)也有救助金,可是這一家形成了到處乞討的生活模式,讓人很無奈。

  男孩席地而坐,邊寫作業(yè)邊乞討

  7月16日下午2時30分許,在奎文區(qū)福壽東街與新華路交叉口東北角的安全島處,一個10多歲的男孩坐在地面上,正在奮筆疾書寫著作業(yè),他面前放著兩個塑料碗,碗內(nèi)有不少零錢。記者走上前去,看到地上有一張寫有字的紙,內(nèi)容大致為:“我叫王**,今年14歲,上初中一年級,家住臨沭縣曹莊鎮(zhèn)旺南莊村,我不是孤兒,但比孤兒還苦,因為我媽媽有神經(jīng)病。媽媽生下我就被奶奶抱走,爺爺奶奶今年80多歲了,常年多病。我下邊還有一個妹妹,爸爸光想著媽媽和妹妹,根本不管我……”

  記者問他跟誰來濰坊的,起初男孩并不答話,后來小聲說“是媽媽”。當(dāng)被問及爸爸去哪了,男孩不做聲了。

  正在等紅燈的兩位市民對記者說,這個孩子是跟隨父親來濰坊乞討的“專業(yè)乞討戶”。“你們還記不記得,前兩年有一名男子帶著一個患精神病的婦女和一個小女孩也是在這里乞討,當(dāng)時小女孩也在寫作業(yè),以博取大家的同情心,這個男孩和他們是一家的。”一名婦女說,不久前男孩到他們單位門口附近乞討,有人報了警,他們才得知背后的這一切。

  有人非常同情,有市民感到氣憤

  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7月14日晚9時許,他和朋友經(jīng)過奎文區(qū)福壽東街與虞河路交叉口西南側(cè)的“安全島”時,看到這個10多歲的男孩坐在地上,借著路燈燈光在寫作業(yè),身邊還有一個放錢的塑料盒子和一張介紹家庭情況的紙。看到這一切,李先生深深地被觸動,這么小的孩子一個人在乞討,而且還這么好學(xué)。

  “當(dāng)時那么晚了,我想到他可能還沒吃飯,就到附近的飯店里買來了兩個火燒和一瓶水給他。”李先生說。

  “這個孩子的父親是個正常人,有手有腳,完全可以通過勞動賺錢養(yǎng)家,可他卻讓孩子通過在馬路上寫作業(yè)的方式乞討,博取同情心,這讓人感到不能理解,哪有這樣的父親啊?”市民馬女士看到這一幕后非常生氣。

  還有市民表示,從那張紙上的內(nèi)容來看,男孩好像對爸爸不滿,說不準(zhǔn)孩子并不像有人說的那樣,而是跟著爺爺奶奶來的濰坊,可能是迫不得已才乞討。

  村里證實,這一家不勞作專門乞討

  為弄清事情的真相,記者聯(lián)系了男孩的老家——臨沂市臨沭縣曹莊鎮(zhèn)旺南莊村。村支書王先生對記者說,這個男孩姓王,確實還有一個妹妹,他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家庭有一定困難。在他妹妹很小的時候,他父親就帶著他妹妹和母親到處乞討,讓孩子在路邊“寫作業(yè)”博取同情。如今小王放暑假了,他們一家四口一起外出乞討,他們像這樣已經(jīng)10多年了,幾乎一年四季都在外乞討。

  王先生還表示,目前小王的爺爺和奶奶在老家,老人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其他兒女都生活得不錯,都能好好照顧老人。雖然小王家有一定困難,但與他們乞討時描述的家庭情況有一定出入。村里為他們一家申請了低保,而且孩子上學(xué)有救助金,并且有地、有房,可是孩子的父親卻不愿在家勞作,將乞討當(dāng)成了一種謀生手段。他們曾多方勸說,為了孩子不要再如此乞討了,對方不肯聽。

  家住奎文區(qū)圣榮廣場小區(qū)的馬女士表示,這一家四口如此乞討讓人心寒,孩子不懂事,非常可憐,兩個孩子的父親應(yīng)該受到人們的譴責(zé),希望相關(guān)部門能關(guān)注此事。(濰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