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創始人 吳清友。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不幸去世,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臺,引發愛書人和文化人的無盡哀思。耐人尋味的是,不少人都沒有去過誠品,更不要說認識吳先生本人了。這種追思和紀念,其實是一種“匱乏”的表現。

  在大陸,我們沒有那么好的書店,也沒有吳先生那樣充滿赤誠的文化商人。

  誠品印象,品如其名

  臺灣作家陳念萱女士談到她逛誠品書店的經歷,隨便說出一本書的內容,或者描述一本書的內容,書店店員都會幫你找到;如果沒有,還會幫你預定。

  我有一位同事,也對誠品的店員印象深刻:在收銀臺結賬的時候,收銀員熱情地幫她湊單,這樣可以享受一個折扣。上個周末我在成都一家書店買書,那是我比較喜歡的西西弗,但是收銀員問的第一句話是:你要不要辦一張會員卡?

  對普通買書人而言,可以從店員的表現,來思考吳先生究竟為誠品做了什么以及誠品所能達到的高度。他那句經典的話,“如果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如果沒有文化,誠品不必活”,很好地概況了當今商業化書店的使命,這值得大陸的書店從業者深思。

  書柜超過2.5米高不是好書店

  好的書店,必須是以書為本、以人為本的。我有一位開書店的朋友告訴我他的標準:任何有超過2.5米高書柜的書店,都不是好書店。因為,書柜過高,普通人就看不清上面的書了。

  書店當然要有商業,買咖啡,買文創產品,辦各種互動,這些都很好。但是,一個書店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書和人,如果只是賺錢的話,何不去炒房產呢?

  在大陸,店員熱情幫讀者找書甚至熟悉店內大部分書,這種情況只在萬圣這樣的同人書店才有。那是90年代特征的書店,北京的萬圣、風入松,上海的季風書園,這樣的書店,往往文化味很濃,但是商業能力欠缺。

  到了網絡時代,在網購高折扣和書店房租上漲的雙重打擊下,這種由讀書人創辦的書店,在各地紛紛倒下。

  “拍照功能”強大的新型商業書店

  目前大陸大城市流行的,是大商場的高檔書店。方所走出廣州,在成都和重慶都開了很大的店。西西弗、言幾又、鐘書閣,雖然各有區別,但是運營模式都差不多:開在大商場內,靠房租的優惠與各地的政府的文化補貼,再加上出售各種文創產品,這樣才能夠運營下去。

  這些書店,我們可以稱之為新型商業書店。但是,這些高檔書店,最大的問題是商業味道太濃。不久前在成都舉辦的亞洲論壇上,一位設計師告訴我:現在哪個書店還靠賣書來生存呢?言語間的精明,讓人錯愕。在這些書店,有相當一部分書,都是擺設,從來沒指望人會買。

  我經常見到超過2.5米的書架,甚至有的書店還有專門用來拍照的背景墻;而有些書店的書籍分類莫名其妙,甚至根本就沒有分類;至于店員,則更像是體力上的工作人員而已。讀者來到這樣的書店,除了喝咖啡,大概就是拍照了。所以,有的設計師的理念,竟然是“五步一景”,專門為讀者提供拍照的空間。

  這就讓人想起吳先生那個哲學:沒有文化,書店又何必存在?

  以書為靈魂的書店才會長久

  很多朋友認為,這樣的商業書店,作為城市文化空間,難道不好嗎?當然很不錯,但我的問題是,作為一個書店,就不能夠更好嗎?就不能夠在商業運作的同時,更方便人們買書嗎?

  吳先生開辦誠品書店,連續15年虧本,他是靠別的生意來補貼,或者吃早年攢下的老本。今天很多文藝青年到港臺旅游,誠品是必去朝圣的地方。但是,在書店的小資情調背后,是吳先生持久的付出。最終,他找到了文化和商業的那個平衡點,誠品是讀書人的天堂,但它也盈利了。

  這是吳先生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普通讀者對吳先生的哀思,可能只會持續兩三天,就會被新的網絡熱點吸引走。但是,我們應該認真向吳先生學習。

  小資情調是很容易模仿的,資本運作也可以保持三五年的繁華,但如果一個書店要長久存在下去,它就必須以書為靈魂,而不是把賣書作為一個幌子。

  文/張豐

  編輯:王磊 王曉琳 純潔 吳敏  校對:陸愛英

  來源:新京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