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是學生時代第一次練兵,考試過后本應是放松心情的時光,但德城區中考生小超(化名)卻因為感覺中考成績不佳產生過大壓力對自己進行自殘。7月15日,16歲的小超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來到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心理治療。

  16歲的小超是德州某初中畢業生,平時學習成績中游的他在中考結束后,面臨自己可能因為分數不高而無緣高中時,他做出了一系列“反常舉動”。“差一分就沒有學上,如果我考不上,那么我這輩子就毀了……”中考結束后,小超時常心灰意冷地說。

  據了解,小超中考完,在等待成績的那段時間里因為每天都在擔心憂慮中度過,所以常會自己“念叨”幾句,家人起初沒有在意,認為這是考試之后的正常現象,但后來小超的自殘讓家人“慌了”。

  據其母親回憶,小超考完回到家,就拿起小刀在自己的手臂上劃,一點都不覺得痛的樣子,家人馬上去阻止他,但是卻被推開,隨后小超把煙點燃后,又在手臂上自殘。

  由于小超的母親工作較忙,平時疏于親子間的溝通,孩子發生自殘行為,她深感慚愧。看到小超從手腕到肘部的傷疤,才發現這種因為考試造成的抑郁負能量已經變得很嚴重了,她多次告訴兒子,中考只是一次檢驗,人生的成敗不在于此。

  目前,小超已經在家長的陪護下接受治療。

  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主任李秀華表示,自殘指的是人對自己身體或精神的傷害,而大家通常所能觀察到的是身體上的自殘,自殘的最終極端就是自殺。“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人都有過自殘的念頭,只是他們沒有付諸行動。青少年身心發育還不健全,承受壓力的能力較小,需要家長、教師更多的關心和引導。”李秀華說,中高考結束后,考生可以選擇一些平時感興趣的事去做,參加一些健康、安全的團體活動,在互動娛樂中釋放壓力。考后,父母的態度對考生心態的影響相當大,有時甚至遠遠大于成績本身。所以,父母也要適時調整心態,充分發揮“避風港”的作用,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如果孩子沒有發揮好,父母要鼓勵孩子把煩惱和痛苦說出來,不要再責怪他,要理智引導孩子把注意力轉離考試,再鼓勵孩子對未來做出選擇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