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7月25日電 題:中國創新扶貧舉措將助四千萬人脫貧

  新華社記者劉斐 葉婧

  “俺這個身體狀況,干不了重活兒、出不了遠門,連家里8畝地里的一點兒農活,‘當家的’不在俺都干不過來,實在是不知道自己還有什么用處。”47歲的山東省樂陵市農民石秀英說。

  因為對紫外線過敏,又有哮喘,石秀英幾十年來幾乎已經習慣了自己“被照顧”的角色,成了中國因病致貧人群中一員。

  然而,石秀英這樣的“被照顧者”如今也能“照顧”別人了。近兩個月來,石秀英為村里的6戶貧困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服務,獲取每月352元的工資。

  “現在每天都要去貧困戶家里,看看他們需要什么,幫忙做做飯、買點東西、打掃衛生,沒事兒的時候就在一起說說話,相互鼓勁兒,日子可有奔頭了!”石秀英說。

  這一切源于山東省正在實施的“公崗扶貧”政策。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夏魯青說,“公崗扶貧”是一種“造血式”扶貧手段,就是聘請貧困戶去給其他貧困戶提供生活服務,從而獲得收入。

  樂陵市地處魯西北平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772戶、12967人,其中因病因殘致貧的占85%。

  根據這一現狀,樂陵市開發設置了“養老護理員”這一非全日制公益性崗位,聘請一名貧困人員為無勞動能力貧困家庭提供孤寡老人照料、家庭清潔、日用代購等工作。目前,已開發公益扶貧崗位160個。

  “2017年上半年,山東省各級人社部門已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4246人,發揮好了公益崗位這一‘政府購買服務式’扶貧機制的創新作用。”夏魯青說。

  中國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在之前的30多年時間里,已經減少了逾7億農村貧困人口,幾乎相當于如今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英國的人口總和。中國致力于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心在不到4年時間內使剩余的4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結合國情,中央提出“精準扶貧”,并不斷創新扶貧脫貧舉措,創造性地實踐著光伏扶貧、產業扶貧、移民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就業扶貧等舉措。而區域發展不均衡、地區發展差異大的現狀,促使中國不同地方依據實際,不斷發展著適合自己的扶貧路徑。

  在山東省內,日照市五蓮縣聘請有勞動能力的居家貧困婦女與“老困孤”貧困人口進行結對幫扶,開發農村扶貧公益崗位273個,安置建檔立卡貧困人員294名;聊城市通過“弱弱互助”“強弱互助”兩種形式,建立貧困戶鄰里互助護理點527處,為2800余戶困難家庭提供基本護理服務,為貧困勞動力家庭增加收入近455萬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扶貧是實現扶貧對象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韓金峰說,我們把促進貧困群眾就業作為人社扶貧的“先手棋”,打通貧困群眾家門口就業的“最后一公里”,力求真正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安徽省正著力進行光伏扶貧,在推進貧困戶建設戶用光伏電站的同時,還在貧困村建設光伏電站,讓許多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的“空殼村”有了收入,為整村脫貧奠定基礎。

  中國正力爭在“十三五”時期完成1000萬人口異地扶貧搬遷。在上個五年規劃期間,寧夏投資105億元,啟動了西海固生態移民工程,以解決西海固地區35萬貧困群眾生產生活問題。接納了4萬移民的石嘴山市圍繞重點移民村打造了24個產業項目,讓移民貧困戶在家門口變身產業工人。

  河北省將教育作為扶貧突破口,于2014年到2016年累計投入154.6億元進行薄弱學校改造,支持119個縣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山區教育扶貧投入3.93億元,將37個貧困山區縣納入實施范圍。

  多年專注于特困人群保障問題研究的濟南大學政法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高功敬說,中國地域廣闊,區域之間差別大,致貧原因復雜性和多樣性在世界范圍絕無僅有。因此,脫貧攻堅成敗系于精準,必須因地因村因人制宜。只有創新施策,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脫貧之路,才能如期全面建成不落一村一戶一人的小康社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