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2017年08月02日16版刊發文章《一村一策移風易俗 經濟減負精神減壓 臨沂 新辦紅白事,村民松口氣》,點贊山東臨沂全面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在提倡和推行喜事新辦、喪事簡辦中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感。
臨沂市臨沭縣大興鎮西大坡村支書李寶東的父親去世了。這是一位戰功累累的老兵、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喪事卻辦得靜悄悄。
現在,李寶東家的這件“稀奇事”成了全市鄉村文明行動的縮影。隨著臨沂將移風易俗工作全面提上日程,尤其是在喪事改革中,“近抓減負、遠抓公墓”,整頓紅白理事會建設,督查、曝光、約談齊上陣,新的鄉俗風氣正在形成。
臨沂覆蓋地域廣,人口1000多萬,婚喪習俗重、喪葬陋習多,推進移風易俗任務重、難度大。去年下半年,臨沂在深入調研、問卷調查、外出學習的基礎上,連續下發文件,以紅白理事會建設為抓手,整頓組成人員,全面推進移風易俗工作。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臨沂不搞一刀切,由市縣分別制定參考標準,各村理事會在此基礎上組織村民討論,來來回回反復修改,形成一村一策,將紅白事標準納入村規民約。
截至目前,臨沂共成立了紅白理事會4534個,實現了村居全覆蓋。全市每年去世近7萬人,可節省費用近14億元。
臨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任剛說:“移風易俗在本質上是教化人心,不能是簡單的‘要我做’,更不能搞強迫命令。而要通過宣傳教育,一方面增強群眾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形成聲勢,讓群眾能順勢而為。”“喪事就吃大鍋菜,一家能省上萬塊”“喜事新辦讓人贊,大操大辦惹人厭”等宣傳標語在臨沂農村墻上隨處可見。一年一戲劇,一月一電影,村村一天三次放廣播,明白紙、宣講團、培訓班……活躍在臨沂的莊莊戶戶。
據了解,一畝地埋墳頭最多能埋7—12個,建墓穴能建200個,土地緊張的一些區縣,還建設了祠堂,集約效應更明顯;北部縣區修墳砌墓要花費6000—18000元,公墓雙穴建設費用不足1000元。建設公墓的幾筆賬,黨員干部掰著指頭給群眾算。“這是給老百姓省錢的好事,哪個會不同意!”蘭陵縣黃山屯村紅白理事會副會長楊元明說,“不但經濟上減了負,沒了相互攀比,大家精神上也輕松。”
下一步,臨沂將著力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去年9月以來,全市新建160處農村公益性公墓,建成墓穴數2.6萬個。7月1日起,市財政拿出2億元,全面實施殯葬惠民政策,從遺體運輸費、火化費、骨灰盒到墓穴全部由財政承擔。
為了切實督促落實移風易俗工作,臨沂每年兩次調查暗訪,成績在全市排名,名次在媒體公布,并曝光負面典型。移風易俗工作納入全年經濟社會考核,與文明單位掛鉤。
任剛說,面對群眾減輕負擔、移風易俗的呼聲,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幫助群眾解決一家一戶想解決又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提倡和推行喜事新辦、喪事簡辦中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