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扶貧辦8月1日為經區首批扶貧產業基地掛牌,為了盡快完善基地的各項調查摸底、統計規范等工作,經區扶貧辦工作人員連日來忙得不可開交。

“以前我們只是項目投資方與貧困村的聯系橋梁,現在成為扶貧產業基地,各項工作都更加規范、更加嚴格,對于扶貧產業項目的基地用工、土地流轉、勞動力培訓等,都要實時掌握。”經區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
這是威海市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帶來的新氣象。為提升產業項目發展質量,威海市對扶貧產業項目進行比較研究,好中選優,在全市篩選規劃了15處精準扶貧產業示范區、73個項目示范基地,通過擴規模、提質量、樹品牌等措施進行重點打造。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威海市各項工作扎實推進、成效明顯。截至2016年底,全市建成扶貧產業項目428個,項目綜合收益2460萬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增收503元。全市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率先實現省定標準脫貧,120個貧困村達標退出,剩余60個貧困村將于今年年底退出。
基礎打好了,如何鞏固扶貧成果,擴大扶貧成效,健全長效機制?對此,威海市委、市政府思路明晰——讓扶貧底數更精準、產業基礎更穩固、保障措施更完善、貧困群眾獲得感更強,不斷把脫貧攻堅全面引向深入。
“今年以來,為了確保扶貧政策更準、措施更實,全市從基礎數據、脫貧退出、貧困人口收入、扶貧項目、‘五通十有’等方面入手,開展脫貧成效回頭看。”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
為了最大限度地鞏固脫貧成效,威海市堅持脫貧不脫政策,繼續按每村至少30萬元標準安排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全面落實“兩線合一”,把符合條件的農村低保戶納入扶貧幫扶,享受項目收益,把符合條件的貧困戶納入農村低保范圍,確保政策兜底。
更重要的是,威海市把精準幫扶范圍適度擴大到致貧返貧風險高的城鄉低收入人群,對因病、因災產生的新致貧人口,及時納入扶貧體系,開展重點幫扶救助。同時,組織各區市對集體經營收入在3萬元以下的薄弱村摸底調查,研究幫扶政策,納入全市科學發展考核體系。今年,全市已將504個經濟薄弱村納入了幫扶范圍,落實了幫扶措施。
扶貧產業項目是實現由“輸血”扶貧到“造血”扶貧轉變的關鍵和核心。為確保扶貧項目選得準、建得快、管得好、長受益,威海市在項目管理提升上下功夫。
“我們從資產登記、權屬界定、運行管護、收益分配等各個環節規范扶貧項目管理,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制度。同時,對每個扶貧項目帶動多少人受益、每個人受益多少、通過什么途徑受益等,都要在檔案中完整記錄、動態更新。”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
為了確保脫貧攻堅力度更大、收益更廣,威海市聚強扶貧合力,聯合相關部門、公益組織、愛心企業等社會力量,先后開展了“精準扶貧直通車”—捐資助學、助殘扶殘、春風行動、送法下鄉等社會幫扶活動,直接受益農村貧困人口超過8000人次;截至6月底,全市小額扶貧貸款余額達到8055.5萬元,帶動166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增收;64個貧困村寬帶基礎設施建設、21個村飲水質量提升工程、25個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13個村道路改造升級工程、5個村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工程已全部完成。
“低收入和特殊困難群體篩查、脫貧人口各項政策落實和收入情況核查、扶貧項目管理運營檢查三管齊下,確保貧困村、戶退出認定程序規范達標。”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今年新上、擴建的94個扶貧產業項目,目前已完成投資計劃的72%,爭取8月底前全部完工并投入生產,確保項目當年見效益,確保年底60個貧困村全部達標“摘帽”。(威海網 記者 聶宗玉 通訊員 卞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