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最早上市的沾化大棚冬棗還有一周時間,山東市面上已經有“沾化冬棗”在售賣了。而在去年,五毛一斤的劣質冬棗讓“珍果”變成了路邊貨,而全國各地冒用“沾化冬棗”地理商標的行為越演越烈。沾化冬棗研究所所長于洪長說,“沾化冬棗關系沾化棗農的民生大計,必須保護好這個價值55億的品牌,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那么,沾化冬棗的品牌保衛戰從哪開打?

  “早產”的沾化冬棗

  濟南王女士過兩天要回陜西老家,想給父母帶點山東特產,14日在濟南文化西路一家水果連鎖超市,看到有沾化冬棗在賣,一嘗,口感還不錯,就買了一箱。

  結果,一位老家是沾化的同事說,她被忽悠了,現在沾化冬棗上市的時間還早呢,她買的,很可能就是她陜西老家產的大荔冬棗。

  根據王女士提供的線索,15日上午,濱州市沾化冬棗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來到濟南文化西路這家水果連鎖超市。記者發現,該店確實在售沾化冬棗,價格為19 。 9元/斤,墻上還掛著“沾化冬棗直營專賣店”的牌子。

  “目前,沾化冬棗的商標,沾化冬棗研究所已經全權授權給我們來管理和運營。”濱州市沾化冬棗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彬告訴記者,從今年開始,他們將對沾化冬棗進行整理和規范。

  隨后,王彬撥打了濟南市工商局和食藥監局的電話,工作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調查。涉事水果連鎖店老板李先生表示,這批沾化冬棗是一個供貨商給他們供的貨,并且最終聯系上了沾化冬棗的種植戶。種植戶坦言,沾化冬棗現在不到上市時間,現在供貨農殘會超標嚴重。

  王彬告訴記者,沾化冬棗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按管理規程標準采收時間是10月上中旬。目前,正是陜西大荔冬暖大棚冬棗的盛果期。在山東市場,大荔冬棗的名聲并不響,一些水果販子會把大荔冬棗 冒充沾化冬棗賣,才會出現王女士這樣把陜西老家出產的冬棗當作山東特產再拎回陜西孝敬父母的“烏龍事件”。

  沾化冬棗研究所所長于洪長的判斷再次證實了上述種植戶的話。“現在市場上如果有賣沾化冬棗的,要么是假冒,要么是偽劣,我們是絕不允許打著沾化冬棗的牌子銷售的。”沾化冬棗研究所所長于洪長告訴齊魯晚報記者,現在離沾化冬棗采摘期還有1個多月,大棚的冬棗也至少要到9月上旬上市。如果現在上市的真的是本地產的話,那么肯定是有問題了,農殘勢必超標,口感也非常差。還有一種情況是外地棗傍名牌冒充沾化冬棗銷售。

  被透支的品牌價值

  齊魯晚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國內很多地理標志品牌都面臨和沾化冬棗同樣的問題,出現很多“傍名牌”現象:陽澄湖大閘蟹出現“洗澡蟹”,五常大米出現了調和米。

  “其實,陜西大荔冬棗的品質和口感還是不錯的,但出道晚,名氣沒有沾化冬棗大。”濱州市沾化冬棗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魏達說,正是因為大荔大棚冬棗比沾化冬棗提前上市一個多月,早熟優勢突出。“口感好了還好,但是如果他吃到的沾化冬棗口感不好,他就會認為‘沾化冬棗’不好吃,這對一個地理標志品牌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魏達告訴記者。

  在魏達看來,沾化從上世紀80年代的56棵棗樹,發展到現在的50萬畝,沾化冬棗也逐漸由“稀世珍果”變成時令水果。

  “當然,種植規模擴大并不是錯,可惜的是品質越來越難掌控。”魏達說,有些棗農為了追求產量,大量上化肥促進產量,打膨大劑增大個頭,打催熟劑提前上市。品質可想而知。為保證質量,采收期是有管理規程標準的,就像陽澄湖大閘蟹,不到開捕節,是不能叫陽澄湖大閘蟹進行售賣的。

  沾化區下河鄉龐家村的村支部書記王建軍由大田冬棗轉為大棚棗,“這都是被逼的。”他說,大田棗價格戰愈演愈烈,而大棚棗比大田棗可以提前一個月上市,打了個時間差,價格就有優勢多了。而陜西大荔用的是高溫棚,沾化冬棗是簡易棚,因此,大荔大棚冬棗的上市時間又比沾化大棚冬棗早了一個月。

  王建軍自家種了17畝大棚棗,9畝豐產樹,“一畝地種植50多棵樹,產量3000斤左右。而有的大田棗一畝地200多棵樹,都是密植樹,畝產達到4000-5000斤,翻了一番。”

  “你想想,棗樹太密了,不透風不透光,營養成分也有限,品質能好嗎?”王建軍說,雖然很多棗農明白這個道理,但還是不愿疏果。

  品牌保衛戰

  來自沾化冬棗產業辦公室的信息顯示,2014年,沾化冬棗總產量達到9 。 6億斤,銷售收入27億元,棗農人均收入9287元;2015年,產量6億斤,銷售收入20億元,人均收入8200元;2016年,沾化冬棗年產量6 。 55億斤,銷售收入30億元,棗農人均純收入8560元左右。

  從這三年數據來看,2014年沾化冬棗總產量最高,近10億斤,但在于洪長眼里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這一年沾化冬棗種植面積沒增加,而產量的增長是以犧牲品質為代價的。而2010年到2012年間,沾化冬棗的種植面積就達到50萬畝,當時棗農人均收入就破萬了。

  2016年,沾化冬棗價格跌破歷史最低,“只有幾毛錢一斤,連人工成本都不夠。”于洪長說,價低勢必傷農,再這么下去,沾化冬棗的牌子就真的砸了。

  目前,沾化全縣30萬人從事冬棗產業生產經營,20萬人賴以生存。“砸了品牌,真的是民生大忌。”于洪長說。

  目前,全國冬棗產區有山東沾化、河北黃驊、陜西大荔以及新疆地區,形成一個大約80億的冬棗產業,這么大的一個冬棗產業,都發源于山東沾化下洼鎮一棵明朝洪武年間種植的棗樹。

  于洪長說,2000年,陜西大荔從沾化引種了1200畝冬棗,2010年才形成產業,達到三四萬畝的規模。這幾年,大荔冬棗產業上升勢頭很快,2016年,大荔冬棗最貴賣到180元一斤。但作為產業源頭的沾化冬棗品牌影響力最大。2016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會公布的資料顯示,“沾化冬棗”品牌價值55億元,大荔冬棗品牌價值38 。 67億。

  來自沾化冬棗辦的信息顯示,2016年沾化冬棗在電商平臺曾賣到156元/斤,露天二代冬棗每斤在20-60元,500萬斤二代冬棗產值達1億多元,但品質一般的冬棗,市場平均售價2 。 39元,最低一斤五毛錢。

  齊魯晚報記者了解到,1998年之前,所有沾化冬棗種植都由沾化冬棗研究所統一指導,回收也由研究所統一回收,不允許市場自由買賣。那時候收購價就20元一斤。為了走品牌化發展的路子,2003年,沾化冬棗研究所注冊了“沾化冬棗”這個商標。

  沾化冬棗研究所承擔了沾化冬棗苗木研發等課題,但在打假和商標保護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年6月,沾化冬棗研究所將“沾化冬棗”商標管理獨家授權沾化冬棗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去年,沾化冬棗線上銷量達1 。 3億斤,占到總銷量20%以上,網銷收入9 。 36億元,占到總銷售收入的三分之一。“今年,我們打算從各大電商平臺和線下渠道入手。”魏達告訴記者,現在,電商渠道在銷售中占的份額越來越大,公司已經在天貓和京東開了旗艦店,正在聯系阿里和京東等大平臺,對電商平臺售賣假冒偽劣沾化冬棗的賣家,一經舉報立即查處,以促進優質農產品上行。一場價值55億的沾化冬棗品牌保衛戰,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