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春林
“昆侖陶瓷特色小鎮實至名歸,要爭取早日建成,做全國的榜樣!”前不久,國家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副司長王旭東一行到淄川區昆侖鎮調研特色小鎮建設情況,對昆侖特色陶瓷小鎮的建設給予高度評價。
去年10月,以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為核心設計的昆侖陶瓷特色小鎮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不到一年的時間,各級領導多次到昆侖鎮調研考察,其建設和發展也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昆侖鎮“特”在何處,緣何備受矚目?1954文創園因何能夠作為特色小鎮的核心區?究其根源,是因為“陶瓷小鎮”正以一種“陶瓷工業+文化旅游”的新型業態為我國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型城鎮化、工業遺產保護開發和文化技藝傳承等多項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
國外工業旅游的發展已經有近50年的歷史,發展至今,有開發工業遺產、變廢為寶的德國魯爾工業區;有工廠觀光、游樂兼顧的法國“雷諾”、“標致”、“雪鐵龍”等汽車企業;有傳播知識、寓教于樂的德國魯爾區的弗爾克林鋼鐵廠博物館、德國奔馳博物館、大眾公司的汽車城;有制造體驗、身臨其境的荷蘭鹿特丹港口碼頭、日本日清公司等等。近年來,國內的工業旅游也開始興起,我國著名工業企業如青島海爾、上海寶鋼、廣東美的、佛山海天等相繼向游人開放。

從1954年到2017年跨越了63年時光穿越,銹跡斑駁的老機器伴著枝繁葉茂的老樹新芽,見證著從淄博瓷廠到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的嬗變。在“修舊如舊,新舊結合”理念之下,始建于1954年的淄博瓷廠的老廠房、老機器幸存下來。于是1954文創園擁有了這樣的奇異景象:一邊是現代化的陶瓷生產車間,一邊是利用老廠房改造成的酒吧、大師工作室,以及新建的陶瓷學院、博物館、閻先公藝術館等等。
工業遺產與現代制造,兩個不同年代的產物交相呼應;旅游與工業,兩種截然不同的業態完美融合,共同支撐起昆侖特色小鎮工業旅游的發展框架,不僅是行業的拓展,更是時空的跨越。
在2017特色陶瓷小鎮創新發展年會上,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龍永圖說,特色小鎮的核心,就是使每一個特色小鎮成為真正有特色的,能夠生產出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基地。特色小鎮,核心在于產業。而昆侖陶瓷特色小鎮的意義,并不僅僅能讓人參觀游覽,更重要的是對當地陶瓷產業發展的帶動。
淄博有悠久的陶瓷生產歷史,近代以來更是通過不斷進行研發和創新,使淄博陶瓷走在全國行業前列。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僅僅專注生產已經遠遠不夠,人們更加注重消費體驗和產品文化。1954陶創園的價值正是在于實現了從“走出去”到“引進來”,讓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陶瓷歷史文化、體驗陶瓷制作技藝。

1954文創園內,隨處可見具有六七十年歷史的老廠房、老機器,儼然一個時代的縮影。依托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1954陶創園內設立了陶瓷體驗區,以老建筑為依托,劃分陶吧、休閑吧、琉璃坊,給游客搭建一個與大師交流互動的平臺。琉璃坊購入先進的琉璃窯爐設備,供大師藝術創作、現場表演使用。游客可以現場拉坯,親身體驗陶瓷制作的樂趣,制作的產品還可以在專門設立的燒成吧中燒制完成,富有紀念意義。
園區內的入駐門店同樣深諳體驗式營銷的魅力。藝興陶瓷設立茶道體驗館,以陶瓷器具為主闡述中國傳統文化,把經營場所轉化為文化創意產業。顧客可以在這里品味香茗,體驗香道,感受茶具文化、陶瓷文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到身心的放松。

把顧客“引進來”,還要“留得下”。山東昆侖瓷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峰告訴記者,園區臺灣美食城的開業,讓游客可以在這里品味美食;利用老建筑建設酒店和Loft風格的驢友之家,游客可以停留下來細細品味陶瓷藝術;張博鐵路加設1954文創園站,并且要再建一條工業遺址游專線,未來交通更加方便;環幕影院、演藝吧、博物館、體育場馬上竣工,未來還要在演藝吧將淄川文化名人蒲松齡的事跡和作品故事搬上舞臺,打造淄博的“紅磨坊”,為1954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能;每月一大活動、每周一小活動,每月一窯柴燒窯,聚集更多人氣,更好地弘揚陶瓷文化、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以陶瓷文創與琉璃紅木、陶瓷科技為骨架支撐,大師工作室、大師村、陶瓷學院、陶瓷孵化器、現代陶瓷生產工廠、陶瓷歷史博物館為血肉,各種陶瓷、琉璃制作、燒成親身體驗場所為互動,特色酒吧、KTV、演藝吧、各種特色餐飲為文化生活基礎,建筑風格現代與歷史渾然天成,文化鑒賞與體驗活動相映成趣……1954文創園,一個“工業+旅游”的生態鏈條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