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家居巨頭宜家最近被國內一些消費者和業界專家質疑有“三宗罪”:涉嫌對國內消費者故意隱瞞信息,無視中國監管部門,殘酷對待中國代工廠。一向以“親民”形象示人的宜家是否是“偽親民”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今天上午,記者就宜家“對國內消費者故意隱瞞信息”這一個問題,對濟南宜家進行了實地調查。

在濟南宜家的入口處,有一個醒目的標志牌,提醒顧客每件商品上都會有一個價簽,價簽上會包含產品信息和取貨地點。進入到商場樣品區內,記者隨機翻看了一個木柜的標簽,發現價簽上只有產品名稱、顏色、型號、價格等基本信息,除此之外找不到產地、生產日期等其他詳細的產品介紹。不僅是木柜,從沙發到桌凳的信息介紹都是如此。而除了價簽,樣品區內的產品上再無其他標識信息。

根據宜家的購物方式,顧客在樣品區記下產品的編號后,可自行去倉庫內提取,那么在提貨區的產品信息會更完整嗎?記者隨即來到家具自提區,發現這里的產品外包裝上,有更詳細的生產者、境內授權代理機構、進口商/分銷商、使用說明等信息。光從生產者一欄來看,都為宜家瑞典有限公司,看不出產品具體的來源,而產地那一欄,則只精確到國家和城市,比如中國浙江、中國遼寧等。
很多消費者表示在這里確實查不到具體的生產廠家。隨后記者以要購買保溫瓶為由,撥通了宜家顧客服務中心的電話。

之后記者又找到銷售人員,得到了這樣的答復。“我們是代工,是一個委托加工的性質,你看這個產地是越南,那我們是不是也要寫越南的哪個街哪個巷呢?不是的,而是說這個產品是從越南生產過來的,然后給到宜家,宜家采購的商品價格,關于供應商的名稱,從內部來講這個也是宜家的商業機密。”
記者又進入濟南的另外一家大型超市調查,發現這里的家居用品上,都附有詳細的產品信息介紹,甚至精確到街巷門牌。

對于宜家這種涉嫌對國內消費者故意隱瞞信息的情況,記者采訪了法律界人士,律師給出了他們的看法。“根據《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銷售者在銷售商品時,應當在商品或者其外包裝上,明確表明商品的真實情況,
同時要具有產品的合格證明,以及用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像宜家這樣的跨國企業,在中國境內也仍然是適用相關規定,同時要符合上述要求。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因為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時,既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有權利向生產者有求賠償,你像在產品當中沒有標明生產廠家的情況下,這就給將來消費者因為權益受到損害,可能會造成一個維權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