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飽島小吃多,要問哪里最多?就連游客都能對答如流:夜市!(來源:企鵝吃喝指南)

  幾乎每一個初到臺灣旅行的人,都會去夜市打個卡。沒逛過夜市,簡直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來過臺灣。

夜市夜市

  夜幕降臨時,遠遠就可看到一大片燈火通明的街區(qū),食物熱烈的香味撲面而來,穿梭在冒著熱氣的小攤子間,左手抓著兩三個裝滿食物的油紙袋,右手握著一杯清涼的冬瓜茶,四周被軟糯的臺灣腔包圍。有那么一刻,你也許會覺得自己像是走進了一場青春電影里。

  但夜市也是一個江湖,小吃繁多,風格各異,口味不同。如果只知道去士林夜市排長隊吃炸雞排,也太可惜。正好十一長假將至,趕緊帶上鵝君這份臺灣夜市指南——吃什么,怎么吃,去哪吃的學問,都在這了。

  老規(guī)矩,想拔腿就去吃的,拉到文末看三家臺北夜市的小吃推薦!

  夜市怎么吃?

  臺灣夜市最誘人之處,在于種類繁多;最惱人之處,也在于種類繁多。游客一到夜市,總?cè)菀追高x擇恐懼癥,不知從哪個吃起。

  說起來,逛夜市的次序可是一門藝術,企鵝君憑多年吃喝經(jīng)驗,整理出最省心的夜市打卡次序,照著來就好!

烤鳥蛋烤鳥蛋

  烤鳥蛋就是烤鵪鶉蛋,小販輕輕敲開小蛋,熟練打在排列井然的鐵板上,待滋滋聲響起,再將鳥蛋一個個翻面,用竹簽一串。加點椒鹽粉,味道更香。

烤鳥蛋烤鳥蛋

  為什么逛夜市要先從烤鳥蛋下手呢?除了美味以外,像烤鳥蛋這種小吃,最是輕便不過,好吃又不占肚,最重要的是有美食在手,心情安定,就可以從容覓食了呀。

蚵仔面線蚵仔面線

  蚵仔面線一般有蚵仔、大腸或綜合三種選擇,想要一次吃到兩種料,可以選擇綜合面線。

蚵仔面線蚵仔面線

  蚵仔面線好吃的關鍵,自然是新鮮度!寧夏夜市的阿川蚵仔面線,就以蚵仔新鮮清甜而量多聞名。面線用的是大骨、柴魚、雞粉煮成的濃稠湯底,再加入勾芡的蚵仔和鹵好的大腸,咸香無比。

蚵仔煎蚵仔煎

  除了蚵仔面線,大街小巷都可見的蚵仔煎也絕不能錯過。寧夏夜市及艋舺夜市,都以香酥有嚼勁的蚵仔煎聞名。

  通常,蚵仔煎的攤位和面線一樣,并不只賣蚵仔煎。從不加配料的蛋煎,到加入鮮料的蚵仔煎、蝦仁煎、蟹肉煎或花枝煎,選擇可以很豐富。

蚵仔煎蚵仔煎

  其實蚵仔煎在潮汕、閩南、香港都有,但做法略有差別。臺灣蚵仔煎通常會用醬油膏、甜醬或甜辣醬等,偶也有豆瓣醬,風味醇厚偏甜。

  臺灣蚵仔煎用的是土雞蛋,只要煎的火候好,蛋的鮮甜味就能融在蚵仔煎里,使滋味變得豐厚。寧夏夜市的賴記就以“雞蛋蚵仔煎”聞名,企鵝君一次能吃五份!

  另外,有種加了韭菜的蚵仔煎,別有一番滋味。在韭菜盛產(chǎn)的季節(jié),約莫臺灣的冬末春初,可以吃出滿口初春的芬芳香甜。臺北圓環(huán)頂?shù)尿伦屑寰鸵源寺劽谴禾靵砼_灣,不妨試試看。

藥燉排骨藥燉排骨

  吃多了油膩,戰(zhàn)斗力有所下降,可以來一碗藥燉排骨調(diào)調(diào)胃口。

  藥燉排骨做起來就講究了,雖然各家湯底的配方不同,但大致上會先將豬肋排骨汆燙去血,加入當歸、川芎、白芍、枸杞、桂枝、人蔘須、黑棗等藥材和食材,一定要加熟地黃,讓整碗藥膳湯呈暗黑色,最后放一勺米酒,便香味四溢。

藥燉排骨藥燉排骨

  這一碗散發(fā)著醇厚甘甜的藥燉排骨,真是企鵝君秋冬走逛夜市的最愛啊。

豬血湯豬血湯

  許多夜市的豬血湯都有名,一般搭配酸菜和嫩姜絲,有清肺功效。熟悉夜市吃法的老饕客,喜歡在主食之后,來上一碗豬血湯稍作休息。

豬血湯豬血湯

  豬血湯通常佐以小而嫩的韭菜。喜歡重口味的同學,還可以自己加上一點胡椒粉。

甜點甜點

  這一系列殺下來,基本上前鋒中軍左右側(cè)翼都完備了,最后只要再加上殿后的補給軍甜點或冰品,就堪稱完美。

甜點甜點

  若是冬天,不妨來碗花生豆花湯、紅豆甜湯圓,或是……花生湯配油條。臺北饒河街夜市的花生湯油條是夜市甜點中的一絕,有人喜歡將油條泡在花生湯里,企鵝君則喜歡蘸著湯汁吃,油條入口時既有花生湯香甜,又帶著酥脆鍋氣。

  夏天選擇更多,饒河街夜市的水果冰、士林夜市老字號冰果室,都很有名氣。但我心中的第一名要留給“芒果牛奶冰”,微酸芒果配上煉乳和綿密雪花冰,風云際會,簡直可以吃出一個太平盛世。

甜點甜點

  當然,大臺北地區(qū)老字號的幾家古早味豆花也是好選擇,如延三夜市的豆花、公館夜市邊的龍?zhí)抖够ǎ奶烊顺苯j繹不絕。

  除了士林夜市,還能去哪吃?

  其實,臺北大大小小的夜市,數(shù)不勝數(shù):饒河街夜市、寧夏夜市、華西街夜市、師大夜市、景美夜市、延三夜市……而最讓本鵝心動是是這三處:饒河街夜市、寧夏夜市和延三夜市。

  1 饒河街夜市

  時間:每日16:00--00:00

  交通方式:捷運“松山站”1號口出站后步行1分鐘

饒河街夜市饒河街夜市

  饒河街夜市緊靠松山車站,是臺北成立的第二個觀光夜市,盛名遠播。

  夜市的路線十分單純,分為左右兩路,兩側(cè)店面,中間小攤,游客默認遵循“右去左回”的習慣。除了美食,還有各種服飾用品可以買買買~

  加賀魷魚大王

加賀魷魚大王加賀魷魚大王

  饒河街夜市是魷魚和藥膳類美食的大本營。最常見的是燙魷魚,燙上一碗,搖勻醬汁,就可以用竹簽邊走邊吃。要是在饒河街南側(cè)的騎樓,看到長長的排隊人群,準是加賀魷魚大王。

加賀魷魚大王加賀魷魚大王

  配料有蒜頭、九層塔和沙茶,辣椒可以自己加。口味雖重,但因是汆燙,并不油膩,加點沙茶和九層塔提香,不會蓋過魷魚鮮美。

  侏?紀

侏?紀侏?紀

  侏?紀是標準的下酒菜名店,賣醬汁魷魚、啤酒螺和醬汁魷魚頭。這里的魷魚醬汁很有特色,為了下酒,口味辛咸。魷魚或魷魚頭適合搭配店里賣的臺灣高粱或啤酒,魷魚先燙再炒,醬汁里還混有綜合堅果,味道更飽滿扎實。

侏?紀侏?紀

  至于啤酒螺,自然要配啤酒!沙茶和九層塔的份量比一般的熱炒多,香氣很夠,螺肉切得大小適中,用竹簽插起來吃,再配啤酒或汽水,無比愜意。

  四味海鮮羹

四味海鮮羹四味海鮮羹

  除了燙或炒,魷魚也有做成羹湯的,位于夜市南側(cè)的四味海鮮羹是家老店,用料實在,不少饕客都贊不絕口。

  “四味”指的是魷魚、花枝、蚵仔跟蝦仁,可單點,也可點綜合羹。四種海鮮一起作羹湯本就特別,而這家海鮮尤其新鮮,蚵仔若到盛產(chǎn)的春季更是肥美。最值得一提的是花枝,煮得恰到好處,十分彈牙,韌感極其誘人。

四味海鮮羹四味海鮮羹

  海鮮羹加了九層塔和芹菜,喝來格外清爽,再滴兩滴店家自制的辣油,所有的鮮味都被這兩滴辣油喚醒。

  麻辣臭豆腐也值得一試,分成小、中、大與特辣四個等級,搭配鴨血和大腸。吃到特辣時,湯里的香氣和鮮味都被逼了出來,大腸和鴨血的美味也更加飽滿。愛吃辣,不妨來試試看臺灣的“辣”究竟跟川湘有何不同吧。

麻辣臭豆腐麻辣臭豆腐

  陳董藥燉排骨

陳董藥燉排骨陳董藥燉排骨

  饒河街夜市的藥燉排骨主要有三家:金林、十全和陳董,但內(nèi)行人才知道,陳董藥燉排骨是老店,口味更道地。陳董藥燉排骨有兩處,老板是兄弟二人,并未分家,只是分了兩頭開店,位置也更多。

  藥燉排骨和藥燉羊肉是當家花旦,湯頭濃郁,羊肉并不軟爛,口感扎實,還加了當歸,去除膻味,帶來一絲甘甜。而藥燉排骨的骨頭大,肉少,卻比羊肉多了軟嫩膠質(zhì)。

陳董藥燉排骨陳董藥燉排骨

  豆瓣醬是藥燉類料理不可或缺的要角,講究的店家會自己熬制,陳董的豆瓣醬里有辣椒香,但不辣口,鮮甜羊肉沾上一點,十分增色。

  連家豬腳面線

連家豬腳面線連家豬腳面線

  連家的豬腳面線湯底很濃,可惜面線和豬腳的表現(xiàn)中規(guī)中矩。更值得吃的是蒜泥白肉,采用腱子肉而非常見的豬五花,嚼勁很好,由于肉切得大塊,適合外帶,用竹簽戳著邊走邊吃。

  麻糬冰館

  逛夜市,當然要以一碗冰來收尾。麻糬冰館在饒河街夜市的甜品界名氣響亮。芒果冰淋了煉乳,甜味濃郁,惜在芒果水準一般。另一款鎮(zhèn)店之寶霸王冰,分量不小,吃起來十分過癮。

麻糬冰館麻糬冰館

  其中,最令人驚艷的是雪花冰冰底,這家的冰比較甜,帶點沙感,冰里居然加了蒟蒻,配合著又綿又沙的雪花冰,越吃越有味,一不小心就空盤了呢。

  2 寧夏夜市

  時間:每日17:00--01:00

  交通方式:捷運“雙連站”1號出口步行約8分鐘

寧夏夜市寧夏夜市

  從雙連捷運站走出來,沿著民生西路步行,遠遠就可以看見一個熱鬧的街口,燈火輝煌,這里就是寧夏夜市。

  夜市的入口是民生西路與寧夏路的交界,外邊有許多攤販,其中有幾家賣水果汁的,用料實在,逛夜市前不妨來一杯,還能嘗到特別的白玉苦瓜汁和芹菜汁,意外的清涼解膩。

  阿婆飯團

阿婆飯團阿婆飯團

  路口最有名的要屬“阿婆飯團”,已開了快三十年,最初的老阿婆早已退休,交給后代接手生意。

  阿婆飯團的油條是最傳統(tǒng)的做法,搭配腌蘿卜干、酸菜和魚松,并無特別餡料。這樣的作法較難取巧,餡料比例不對就走味了。

阿婆飯團阿婆飯團

  阿婆飯團是家傳手藝,至今品質(zhì)不墮,但排隊的人實在太多,至少要等一二十分鐘,坦白說,也未到非吃不可的地步。最好是先到夜市里走一圈,墊墊肚子,有興致再晃出來排隊。

  鴨頭正二代

  這個小攤賣的不是鴨頭,卻以赤肉咖哩飯和蛋包瓜仔肉湯聞名。咖哩飯的赤肉頗有嚼勁,但不必特地去嘗。真正驚為天人的,是他們的蛋包瓜仔肉湯。

鴨頭正二代鴨頭正二代

  半熟蛋包劃破瞬間,已可感受到蛋黃與鮮湯水乳交融的滋味。蛋包用的是鴨蛋,比雞蛋飽滿,瓜仔肉甘甜,常用來下飯,放在湯里實是神來之筆。毫不夸張,這碗湯,足以抵過半個寧夏夜市的美食。

  賴記蚵仔煎

賴記蚵仔煎賴記蚵仔煎

  寧夏夜市最多的就是蚵仔煎,其中賴記尤其盛名遠播。賴記的蚵仔煎,味道有彈性,周圍酥脆有香氣,外酥內(nèi)軟,最好從邊緣焦脆部分吃起,輕輕折下沾醬;蚵仔則軟嫩鮮甜。

賴記蚵仔煎賴記蚵仔煎

  若是覺得油膩,不妨來碗蚵仔湯或豬肝湯,清潤一下腸胃。蚵仔湯配了嫩姜絲,作法道地。豬肝湯也十分杰出,豬肝厚實,麻油恰到好處,予人溫厚的幸福感。

  蔡記嘉義雞肉飯

蔡記嘉義雞肉飯蔡記嘉義雞肉飯

  夜市中段的蔡記嘉義雞肉,頗負盛名。火雞肉滑嫩,比雞肉有彈性,足見功夫。畢竟火雞肉易柴,有些店家會淋上許多雞油,但蔡記純以肉本身的口感取勝,比一般雞肉更結(jié)實有彈性,又不會太韌,加上醬汁更是絲絲入扣。

蔡記嘉義雞肉飯蔡記嘉義雞肉飯

  劉芋仔炸芋圓

劉芋仔炸芋圓劉芋仔炸芋圓

  位于夜市中間,賣香酥芋丸和蛋黃芋餅。芋圓球甜,蛋黃球咸,雖只兩樣,也包辦了點心的種種需求。

劉芋仔炸芋圓劉芋仔炸芋圓

  這家芋圓球炸功堪稱一流,吃起來一點不油膩,但鵝君更偏愛蛋黃芋餅,蛋黃的咸味和芋頭的甜味搭起來意外契合,層次豐富,齒頰留香。

  豆花莊

豆花莊豆花莊

  豆花絕對可以奉為寧夏夜市的代表,這里最有名的是古早味豆花和豆花莊兩家,但豆花莊不在夜市里,而是相隔了一條街。人群中推擠久了,不妨拐來這里,稍作休息。

  豆花莊有樣創(chuàng)意甜點,叫黑心白玉豆花,是店家自創(chuàng)的小芝麻湯圓。豆花香濃無比,小芝麻湯圓賞心悅目,芝麻甜而不膩,惜在太小,又是冰點,少了點香氣。

豆花莊豆花莊

  剉冰可選四種配料,蒟蒻色澤自然,口感豐盈。最特別的是淋的那一勺黑糖水,由正宗黑砂糖制成,味道相當老派,與店家宣稱的“老臺北的甜味”相互呼應。

豆花莊豆花莊

  總而言之,寧夏夜市的食物都有一定水準,但真正驚艷的其實不多,觀光化的夜市逛起來品項多,新奇感十足,但一些在地的樸實氣味勢必流失。

  相比起來,緊鄰的延三夜市名氣就沒那么響,卻保留了老字號的堅持與用心,其美味在臺北諸多夜市中數(shù)一數(shù)二,留住了許多老饕客的腳步。

  3 延三夜市

  時間:每日18:00--00:00

  交通方式:捷運“大橋頭”站1號口出站步行約2分鐘

延三夜市延三夜市

  延三即是延平北路三段,延平北路是臺北市最長的路,經(jīng)過臺北老城區(qū),一路貫通社子島,沿途有不少美食。臺北橋早年有過許多風華故事,往南是大稻埕碼頭,曾是布商與米商的聚集地。如今臺北橋頭燈火如昔,橋頭幾家老牌攤商營業(yè)至今,留下正宗老臺北的色香味與溫暖人情。

  橋頭魯肉飯

橋頭魯肉飯橋頭魯肉飯

  魯肉飯在臺灣遍地都是,橋頭魯肉飯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大半是因為老板純熟的刀工。這里的鹵肉都是手工切成,肥瘦比例恰到好處,一塊塊碎鹵肉切得齊整精致,是好口感的關鍵。

橋頭魯肉飯橋頭魯肉飯

  鹵肉好,鹵汁也不能差。橋頭魯肉飯的鹵汁,在大臺北地區(qū)絕對數(shù)一數(shù)二,爽口不膩,甜味內(nèi)斂樸實,類似臺灣南部的甜口,卻兼北部的香氣,平衡得令人驚艷。

橋頭魯肉飯橋頭魯肉飯

  想知道店家鹵肉功底,還可以試試刈包,這種兩片面皮包肉餡的食物,常被稱為“臺式漢堡”。一般刈包最怕內(nèi)料干濕不諧,影響外皮的口感,但橋頭的魯肉因為燉煮得扎實,與外皮搭配絕佳,香氣四溢。

  施家鮮肉湯圓

施家鮮肉湯圓施家鮮肉湯圓

  施家鮮肉湯圓,是周邊居民的愛店。招牌的鮮肉湯圓從選米到包餡皆為店家手工親制。外皮嚼勁十足,這是老板特意選了過冬老糯米,仔細脫水后的成果。內(nèi)餡則以黑豬后腿肉加入各種香料、油蔥制成,口味偏傳統(tǒng)客家作法。油蔥香氣調(diào)和了鮮嫩內(nèi)餡與糯米外皮,搭配絕妙。

施家鮮肉湯圓施家鮮肉湯圓

  施家的醉雞腿也頗受好評,滑嫩有彈性,酒味不重,作法精致也頗適合下酒。配雞腿的不是常見的蔥油醬,而是生蔥花,混合鮮甜的水晶肉凍,更能凸顯雞肉原味。

施家鮮肉湯圓施家鮮肉湯圓

  施家的所有湯品都好吃,鳳梨苦瓜雞湯小小一盅,料卻很足,味道鮮甜踏實,又十分清爽,雞肉的味道大多已化在湯里,加上小魚干提味,更覺鮮美。

  杉味豆花

杉味豆花杉味豆花

  施家鮮肉湯圓隔壁,有家杉味豆花,亦是人滿為患。除了古早味豆花,夏天也賣冰品。剉冰有鳳梨、紅豆、白木耳、花生等配料,也用了傳統(tǒng)黑砂糖糖水,吃起來隱隱有深沉的甜香回甘,相當迷人。

  趕著去吃的,先收下這張總結(jié)表格:

總結(jié)表格總結(jié)表格

  最后,讓我們回溯夜市的前世今生

  臺灣夜市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日本殖民的末期,知名的老牌夜市,都誕生在這個時代。

  最早的夜市,出現(xiàn)在交易貨物的集散地。拿士林夜市來說,早期商旅往來頻繁的士林地區(qū),農(nóng)產(chǎn)品買賣都在周圍的三腳渡裝填貨物,再沿基隆河經(jīng)番仔溝,一路搖晃到淡水河,將貨物運送到大稻埕、艋舺等地,士林市場于是繁榮起來。

▲1980年代的士林夜市▲1980年代的士林夜市

  但你大概想不到,士林夜市的興起還和廟宇有關。士林地區(qū)祀奉媽祖的“慈諴宮”香火鼎盛,因為廟前人潮聚集,跟隨而來的攤販竟然喧賓奪主,逐漸占領整個廣場。慈諴宮只好筑起圍墻,保留狹窄廟地,外圍任由攤販使用。經(jīng)過歷史淘洗,才有了今日燈火不眠的“士林夜市”。

  許多老字號的夜市,里面都會有這樣一個被圍得水泄不通的廟宇。要是去九份玩,下山來到基隆,一定不會錯過熱鬧的廟口夜市。

▲基隆廟口夜市▲基隆廟口夜市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臺灣夜市如海納百川,各色人等都在這里聚集,充滿庶民氣息。廟宇和市場是利益往來最頻繁之處,幫派盯上了這一塊塊肥美街區(qū),私下利益交換暗潮洶涌,上演著真實版《艋胛》。

  只是,在一般人眼里,夜市大概永遠是一片世俗的喧鬧祥和。它之于臺灣,大概相當于火鍋之于重慶,早茶之于廣東,無論人生如何泥沙俱下,總有一個煙火氣滿滿的去處,讓你暫時忘記一切,專心吃喝。

  臺灣夜市最動人的地方大概就在于此,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這座繁華島嶼,最生動愜意的生活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