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這個文件,讓敢擔當能干事的“達康書記”有了底氣
近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不少鼓勵黨政干部勇于擔當、干事創業的措施,如對在下一級黨政正職崗位上干事創業、實績突出、特別優秀的干部,可直接提拔擔任上一級黨政正職。這是山東省級層面首次出臺鼓勵干部擔當作為的相關意見,健全完善正向激勵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容錯糾錯機制和澄清保護機制四個機制。
下一級黨政正職可直提上一級黨政正職
意見明確,對在下一級黨政正職崗位上干事創業、實績突出、特別優秀的干部,可以直接提拔擔任上一級黨政正職。對干事創業實績突出的地方和部門(單位),在選拔任用干部上重點考慮。對擔當作為的優秀干部,通過上掛下派、交流輪崗等方式優先培養使用,按照規定程序納入各級后備干部隊伍管理,特別優秀的大膽提拔使用,努力實現干部有多大擔當就提供多大舞臺。
對于領導干部的任用,一直以來都有一套嚴格的章程。根據2014年印發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提任縣處級以上領導職務的,一般應當具有在下一級兩個以上職位任職的經歷;由副職提任正職的,應當在副職崗位工作兩年以上,由下級正職提任上級副職的,應當在下級正職崗位工作三年以上。條例明確,黨政領導干部應當逐級提拔。特別優秀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干部,可以突破任職資格規定或者越級提拔擔任領導職務。但破格提拔的要求也非常高。
所謂黨政正職,指的是黨委和政府部門的一把手,比如鄉鎮,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屬于正職;縣區的話,縣(區)委書記和縣(區)長是正職。根據此番我省出臺的新規,下級正職可直接跨過上級副職的臺階,突破任用年限的限制升任上級正職,比如鎮長可直提縣長,激勵主政一方的領導干部勇于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力度之大可見一斑。
把最合適的人才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
除山東外,已有不少省份在鼓勵干部擔當作為方面有所嘗試。自去年以來,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都相繼開始研究制定激勵干部干事擔當的相關文件。今年5月,武漢首次啟動“獅子型”干部大調研,所謂“獅子型”干部,武漢市給出的畫像是指忠誠干凈、思想解放、思路開闊、敢打敢拼、敢于擔當的優秀干部。通過發現并掌握100名左右的“獅子型”干部,選拔使用到克難攻堅的廳局級崗位上。特別優秀的,副處級可以提拔到副局級,正處級可以提拔到正局級。在深化改革、創新求變、真抓實干的政治生態下,各地都在“不拘一格用人才”,力求讓優秀干部脫穎而出,把最合適的人才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
山東省委黨校教授王申賀認為,山東此番出臺的鼓勵干部干事創業的意見,比起其他省份顯得更加具體。“從激勵機制到容錯的情形和條件,再到容錯免責、糾錯程序的建立,都非常明確,避免了由于缺乏細則而阻礙正常實施。”通過激勵機制,明確了山東的用人導向,就是敢干事、敢擔當。
在省里出臺意見前,省內如濟南、德州、青島西海岸等地已嘗試出臺地方性規定,取得了一定成績。“破格選用優秀干部不僅不會挫傷其他干部的積極性,相反會形成一種‘任人唯賢’的良好用人導向,激勵廣大干部自我加壓、努力進取。”濟南一名正處級干部告訴記者,“有好幾名敢挑重擔、啃下硬骨頭、成績單亮眼的干部升遷提拔速度很快,大家的評價還是積極肯定的。風氣在變,‘論資排輩’淡了,‘敢想敢干’多了。”
王申賀認為,山東在各地試點比較成功的基礎上,出臺了相關意見,相比起來更加成熟和完善。為激勵干部干事創業,山東健全完善正向激勵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容錯糾錯機制和澄清保護機制,四個機制建立干事創業的環境,解決干部的后顧之憂。

意見同時規定,在改革發展中敢于觸及矛盾、迎難而上、解決難題,矢志不移推動發展,在急難險重任務和危機面前敢于挺身而出、攻堅克難,在平凡崗位、基層一線和艱苦偏遠地區默默奉獻、不計得失、埋頭苦干的干部,要加大選拔使用力度。
對此,濟南一名基層公務員認為,意見的出臺,對長期奮斗在基層一線的干部來說,是一個重大利好。該公務員表示,受體制機制的影響,一些基層鄉鎮,規格一般是正科級。因為規格不高,領導職位也不多,破格提拔更是少見,限制了一些基層公務員的晉升。“有的干部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樣的干部雖然沒有違紀、也不貪腐,但他不作為,凡事總想著明哲保身,這也是不行的。現在有了明確的激勵機制,讓更多基層干部有了奔頭。”
“基層干部‘出鏡’機會少,引起的關注小。”一名公務員打了個比喻,干部升遷就像高考一樣,確實存在偏遠地區比不上省城名額多的現狀。加大基層一線干部選拔使用力度,對廣大基層干部來說,不啻為一劑“強心針”。
近年來,各地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年輕有為干部,他們走上前臺,在基層一線擔任重要職務,有些更獲得破格提拔。不久前,安徽兩名“85后”年輕干部,均是任副科級職務未滿兩年,因工作需要破格提拔。一名現任鎮黨委組織委員,擬任鄉鎮街道正科級領導職務;一名現任團縣委副書記,擬任團縣委書記。
容錯糾錯給干事創業者上了份“意外險”

除了正向激勵外,新規中的容錯機制部分提到,針對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等類似原因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建立相應的容錯免責程序。經認定符合容錯免責情形的,可在干部提拔任用、職級晉升、職稱評聘等方面不受影響。
對此,王申賀表示,意見的發布正當其時。“目前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好改的部分都改完了,現在是啃硬骨頭的時候,需要有人勇于創新,積極探索。”當前山東面臨著經濟轉型、新舊動能轉換的壓力,依靠數量發展經濟已經走到了盡頭,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革。此外,在社會管理方面,也需要干部去探索研究山東的社會管理模式,走出一條適合當前形勢和發展的道路。探索就不可避免出現失誤,意見建立容錯機制,保護了這些勇于探索的干部。”
省直機關的一名副處級干部告訴記者,干部真想干活、改革,就得“摸著石頭過河”,“誰都想穩妥、成功,但誰敢保證在摸索過程中不犯錯、不走彎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健全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就相當于給想干事創業的干部上了一份“意外險”,對保護干部改革創新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其意義不言而喻。
除了容錯糾錯,意見對健全完善澄清保護機制也作出了規定,針對誣告陷害、惡意中傷干部的情形作出規定,為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干部撐腰鼓勁。“這是非常重要的。”濟南一名正處級干部告訴記者,如今只要想干事就會觸動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就會得罪人。尤其是在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關口,“干部考察都是一批批的,過了這一批,再到下一批,這中間會有多大變數就不好說了,有些干部的前途就受了影響。”健全澄清保護機制為那些敢干事、敢啃硬骨頭的干部撐起一把保護傘。
同時,對于不作為的干部,意見也規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對工作后進、不適應崗位要求、打不開工作局面、干部群眾意見較大的,及時進行組織調整。對亂作為不作為慢作為的干部及時進行談話提醒、誡勉或者組織處理,對性質嚴重、影響惡劣的進行通報,讓不守規矩亂作為、只守攤子不作為和敷衍了事慢作為的干部沒有市場。王申賀認為,這是向那些固步自封的干部敲響警鐘。“不少干部認為不干事就不會錯,缺乏行動力,在自己崗位上徘徊不做事,意見的出臺,對這部分干部發出了警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廖雯穎陳瑋崔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