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6月27日訊

6月27日,“中正仁和——走進養心殿展”在山東博物館4號展廳進行最后緊張的布展階段。據了解,養心殿從2016年開始全國巡展,這次到山東已是第四站,之前曾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香港、南京依次進行展覽。此次展覽將在現代化的展廳中以場景復原再現的展陳方式將養心殿展現在公眾面前。

“中正仁和——走進養心殿”展覽將在山東博物館一樓4號展廳展出,展覽時間為7月3日到10月7日,為期三個月。圖為工作人員正在將運送來的文物開箱。

展覽將按照1:1的比例復原養心殿正殿明間、東暖閣、西暖閣、三希堂、養心佛堂五處原景陳列,觀眾走進展廳,就如同走進了養心殿。

展覽共展出故宮養心殿相關文物242件套,涵蓋玉器、琺瑯、陶瓷、家具、法書、繪畫、碑帖、文房、織銹、玻璃、雕刻、漆器、生活、宗教、璽印、古建筑等多個門類,向觀眾全面展示了故宮養心殿的精彩故事。

養心殿,位于紫禁城乾清宮西側,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間?!梆B心”二字,出自于孟子“養心莫善于寡欲”。所謂“養心”,即修養本心,克制內心的欲望。以“養心”為殿名,既寄托了帝王培養本心的愿望,又包含了對于耽溺于欲望的勸解。

養心殿正殿明間的正中懸掛“中正仁和”匾額。“中正”取義《周易》中的屢卦:“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爸姓屎汀?匾額由雍正帝御筆親書,以入目警心,昭示來茲,表明了雍正皇帝承襲大統,吸收漢族文化,堅守儒家思想,“仁和”治國的為政理念。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原狀陳列組副組長王彥向記者介紹,養心殿在明代是皇帝閑居、進膳的地方,到了清代,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在此臨時居住,康熙去世后,雍正在此守孝27個月。自此,清代的8位皇帝都在養心殿居住、處理政務,養心殿隨之變成了紫禁城中政務處理中心。通過展覽,觀眾可以了解清代皇帝們的生活、居住、處理政務、娛樂的場景。

這次養心殿“走出”紫禁城,“擺駕”山東博物館,帶給觀眾的不僅僅是看到皇帝的日常工作,更能看到皇帝的生活。圖為工作人員正在整理擺放文物珍品。

此次展覽的亮點是,觀眾與養心殿不再隔窗相望,將有機會近距離觀賞文物,捕捉生活在歷史另一端的封建帝王們在養心殿生活的點點滴滴。

養心殿歷經明清兩代興衰沉浮,凝固了歷代帝王的痕跡。明代嘉靖帝在此烹煉丹藥,萬歷帝在此埋銀。清代順治帝曾兩次入住養心殿,康熙帝在這里學習西學,雍正帝在此寫下了“為君難”,乾隆帝在這里設三希堂、增建仙樓、品評書畫、修行秘法……養心殿是名副其實的龍棲之地。

乾隆皇帝把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視為三件希世之寶, 將其珍藏于養心殿內的西暖閣,此閣原名溫室,因藏此三寶,易名“三希堂”。圖為布展后的三希堂。

此次展出的三幅唐卡比較特殊,使用堆陵工藝。其中一副是特朗普來故宮時特意參觀的。圖為正在拆封的唐卡。

養心殿東暖閣曾經懸掛著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訓,在雍正時期,有“惟仁”二字之匾,對聯為“諸惡不忍做,眾善必樂為”。從雍正朝開始,這里是舉行元旦開筆儀式的地方,稱為“明窗開筆”。雍正朝以后,歷朝皇帝均沿襲此典,遂成清代定制。圖為養心殿東暖閣。

康熙年間,東暖閣是專門制作御用物品的工匠工作間。雍正以后變成了理政、召見臣工和皇帝齋居的場所。到了清末,東暖閣成為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場所。東墻下設有兩宮皇太后的御座,御座前方為皇帝寶座,御座與寶座之間隔著紗簾。這就是晚清“垂簾聽政”的場所。


本次展覽參展文物除復原陳列外,還在展覽中設置了皇家造辦處、中央集權、明窗開筆、十全老人、樂在三希堂、養心佛堂、垂簾聽政7個展示單元,介紹相關歷史事件、人物、制度,系統的講述了清朝最高權力所在地——養心殿的歷史,通過濃縮的紫禁城一觀清王朝的興衰。
閃電新聞記者 尹承謙 李嬌陽 濟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