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進入7月后持續高溫,最高氣溫接近40℃。然而,在濟南動車所內卻有著這么一群人,他們冒著酷暑堅守在施工一線,認真完成每一項檢修任務;他們揮汗如雨,用執著和信念鏖戰高溫,確保車輛安全運行,他們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動車醫生”。

一列高鐵動車如何完成一套查體的過程?一列高鐵動車如何完成一套查體的過程?

  第一步,“掛號”。進庫前先要進行掛號,濟南動車所有40多條股道供高鐵動車們排隊等候,只有6條股道供動車“體檢”,每四個小時“體檢”完一列動車。春運高峰期時,檢修線路和人員都是全負荷運轉。

  第二步,“消毒”。進庫前每輛動車要洗澡,對進庫的動車組進行清洗。

  動車組回到動車所后第一道工序就是洗車,這里有一套全自動洗滌機對進庫的動車組進行消毒清洗,全程大約25分鐘。動車以每小時15公里的速度緩緩駛入洗車庫(洗車庫內時速不超3公里),操作員按下全自動洗車設備開關,出水口噴出動車專用洗車溶液,軌道旁的巨型毛刷依次啟動為車身“搓澡”。

  第三步,“查看病歷”。每列動車都有健康檔案,每次檢修前,檢修人員都會翻看檔案中的病歷,查看這列動車曾有過哪些毛病,從中尋找規律,有重點地對車底進行檢修保養。

  第四步,“CT”。檢修前,每列動車都需要預診,通過LY(輪對故障檢測系統)和受電弓及車頂動態檢測系統,提前對異常狀態進行檢查。

  第五步,“門診”。車庫內,每條軌道有車頂、車廂、車底三層平臺,方便動車組機械師上下檢查。機械師檢修的項目十分繁雜,從車廂內部的客服設施到車門,從車頂部的牽引供電設施再到車底部的輪軌等設備,都屬于檢修范圍。

  第六步,“B超”。空心軸探傷和輪輞輪輻探傷,機器手臂探頭深入動車車輪輪軸,主要利用超聲波儀器深度檢測動車車軸內部是否存在缺陷,用B超看看有無內傷。

  列車進來以后首先需要接車,對列車的基本狀況進行了解,然后分為無電作業和有電作業,一個作業小組的作業人員有五名,分為一到五號位,一號位、二號位為車頂作業人員,檢查車頂受電弓高壓設備、空調等設施,三號位、四號位為車下檢修人員,看車下轉向架、車側裙板、蓋板等,五號位以司機室為主,在正常無電狀態下檢修一列動車,需要在兩個半小時內完成。另外,整列車一共128個車輪,也要一一探測。

  第七步,“專科診治”。動車“醫生”有各自分工,車底、轉向架、駕駛室、車頂、受電弓分頭檢查,一列車檢查近萬個零部件,才能完成一次日常一級檢修。“空調病”“側門病”“制動病”等故障為現階段主要故障點。除了48小時一次的“看病”外,動車組日常運行動車“醫院”還要遠程醫療監控。

  遠程監控:遠程監控系統和TEDS分析會實時將動車組運行狀態傳輸到地面,動車一旦有“感冒”“發燒”跡象,地面檢修人員立刻就能發現,提醒隨車機械師“治療”。

  遠程醫療:動車組途中發生疑難設備故障,應急指揮故障平臺會召集“專家組”進行遠程“會診”,遠程指揮隨車機械師進行現場故障應急處置。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