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爆紅的章丘鐵鍋,在年初創(chuàng)造了“洛陽紙貴,章丘無鍋”的神話,卻沒能沖破“紅不過一年”的魔咒,突然“失寵”,遭遇“滑鐵盧”。

  圖為章丘鐵鍋手工冷鍛廠,鐵匠們每人守一臺風扇,戴耳塞、口罩等防護工具,手中握錘,正在打造鐵鍋。 趙曉 攝

  近日,網上一片“送一首涼涼”“產品滯銷”的唱衰之聲,使章丘鐵鍋再次成為熱詞。與春節(jié)期間萬人空巷、一鍋難尋的盛景不同,這次“躥紅”是因為“假貨橫行”“口碑滑落”。

圖為匠人們正手持鐵錘,打制鐵鍋。 趙曉 攝圖為匠人們正手持鐵錘,打制鐵鍋。 趙曉 攝

  中新網記者7月7日專訪了章丘鐵鍋“同盛永”“臻三環(huán)”品牌負責人劉紫木。他表示,目前,廠內工匠數量已由年初四十余人增至一百四五十人,產品始終供不應求。“品牌鍋銷量不減,并不存在滯銷。”只有部分家庭作坊式制鍋點因只懂打鐵技藝,不擅運營銷售,出現(xiàn)了囤積。

  圖為章丘鐵鍋“同盛永”“臻三環(huán)”品牌負責人劉紫木向記者介紹如何區(qū)別真假鐵鍋。 趙曉 攝

  “同盛永”“臻三環(huán)”品牌店為保品質,曾被逼發(fā)“勸退”聲明,不再接訂單。劉紫木說,停售期間,網上售賣的產品多數不是真正手工打造的章丘鐵鍋。

圖為使用機器生產的“山寨鍋”,用手能觸摸到錘坑深深。 趙曉 攝圖為使用機器生產的“山寨鍋”,用手能觸摸到錘坑深深。 趙曉 攝

  記者在某網購平臺上搜索“章丘鐵鍋”,發(fā)現(xiàn)眾多店鋪都推出“手工鍛打”“無涂層”“不粘鍋”等賣點,價格則從七八十元(人民幣,下同)到上百元不等。但銷量靠前的店鋪地址,基本不在章丘、濟南,而是臨沂、北京、金華、廣州等地。

  “成百上千年,鐵鍋默默承受人間煙火,從未有人關注過它,突然紅了,是非也多了。”劉紫木告訴記者,假貨蔓延,砸了“章丘鐵鍋”招牌。山寨鍋日益“放肆”,讓劉紫木等品牌經營者非常擔心。為此“同盛永”“臻三環(huán)”在五月中旬陸續(xù)上線了不同類型的鐵鍋,讓消費者了解真貨、鑒別假貨。

  圖為在章丘相公莊鎮(zhèn)河莊村,“正宗純手工鐵鍋”“舌尖上的章丘鐵鍋”等戶外廣告占據墻壁的顯眼位置。 趙曉 攝

  傳統(tǒng)手工鍛造的章丘鐵鍋看得見錘印,摸不到錘坑,“勺底錚明顏色白”。劉紫木說,市面上的山寨鍋使用機器沖印鍋底花紋,俗稱“印花鍋”,用手能摸到錘坑深深。

  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章丘鐵匠傳承人牛祺圣也表示,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口完全相同的手工鍛造鐵鍋。機器鍋靠熱板碾軋紋路,錘印如出一轍,密度遠低于手工鍋,烹飪效果也差。“章丘鐵鍋之所以能讓消費者傾心,靠的是好手藝,靠的是高質量。”

  圖為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章丘鐵匠傳承人牛祺圣在家中對鐵鍋進行熱鍛處理。 趙曉 攝

  牛祺圣家的鐵鍋至今沒有在網上出售,靠電話和登門預定,目前訂單已排至今年年底。盡管消費者“求鍋”心切,但老鐵匠始終堅持使用古老鍛打技藝,傳承章丘鐵匠文化,以優(yōu)良品質保住章丘鐵鍋招牌,一人一天最多鍛造兩口鍋。

  “雙牛鐵鍋”品牌負責人牛祺明在受訪時說,章丘鐵鍋一夜成名,為增加收入,當地村民一哄而上加入打鐵行列。但因環(huán)保、質量等問題,在政府部門監(jiān)管下,不合格的家庭作坊陸續(xù)關門。“唯有堅持正規(guī)手工制作,精益求精,才能在市場上立足。”

圖為“雙牛鐵鍋”品牌負責人牛祺明正在家中與親戚一起打制鐵鍋。 趙曉 攝圖為“雙牛鐵鍋”品牌負責人牛祺明正在家中與親戚一起打制鐵鍋。 趙曉 攝

  對章丘鐵鍋此番“失寵”,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劉悅坦認為,章丘鐵鍋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是工匠精神的一種代表。純手工鍛造的技藝使其本身很難實現(xiàn)規(guī)模化發(fā)展,單純追求利益,過分量產就容易喪失品質。

  劉悅坦建議,在品牌經營上,商家要采取差異化思路與模式,充分利用當下新媒體平臺,傳播真實內容,夯實傳統(tǒng)技藝,保住傳承之根。在市場監(jiān)管層面,當地政府應嚴查、取締造假者,為非遺品牌挽回聲譽,重新樹立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