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7月17日晚8點多,29歲的袁帥(化名)和朋友一起到硯池邊納涼時下水游泳,沒想到就此失去了蹤跡。18日下午,救援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搜尋,最終發現了溺水17個小時的袁帥,將其打撈上岸。不過可惜的是,袁帥已沒了生命體征。

▲在小伙溺亡現場附近,仍有不少市民在游泳。▲在小伙溺亡現場附近,仍有不少市民在游泳。
◥潛水志愿者輪流下水打撈遺體?!≌掌鶠楸緢笥浾摺〈鱾ァz◥潛水志愿者輪流下水打撈遺體?!≌掌鶠楸緢笥浾摺〈鱾ァz

  齊魯晚報7月18日訊(記者 戚云雷) 7月17日晚8點多,29歲的袁帥(化名)和朋友一起到硯池邊納涼時下水游泳,沒想到就此失去了蹤跡。18日下午,救援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搜尋,最終發現了溺水17個小時的袁帥,將其打撈上岸。不過可惜的是,袁帥已沒了生命體征。

  邢斌(化名)是袁帥的朋友,由于前兩天頭盔忘在了袁帥家,17日晚,他騎著摩托車去袁帥家拿頭盔?!澳猛觐^盔后他說帶我出來涼快涼快,然后就來硯池了。”邢斌說。

  晚上8點40分,二人帶著漁具騎摩托車來到硯池邊。此時岸邊已有不少垂釣者,當邢斌支起釣魚竿準備釣魚時,發現袁帥不見了。喊幾聲見無人答應,他沿著池邊尋找,看到了袁帥的衣服。邢斌說,他知道袁帥不會游泳,覺得事情不對勁,便立即報了警。

  這時,在硯池里游泳的其他市民也趕來幫忙,大家一起下水搜尋,但找了半天還是沒有發現袁帥,只得向濟南藍天救援隊求助。藍天救援隊立即派了10名隊員攜帶救援設備趕赴現場。由于光線不足,再加上硯池水底情況非常復雜,隊員們在搜尋了四五個小時后仍沒有結果,只得先收隊撤離。

  18日上午10點多,記者來到事發的硯池,此時公安、消防和潛水志愿者均已趕到現場,岸邊還有不少圍觀的市民。雖然這里剛剛發生了人員溺水事件,但硯池里仍有不少游泳者,有的從巖體高處往池水里跳,還有的橫渡整個硯池游到救援現場來看熱鬧,絲毫不覺得危險。

  在岸邊,一名女子坐在地上表情很悲傷,這是袁帥的姐姐,聽說弟弟出事的消息,她17日晚便趕來了。據了解,袁帥是章丘人,今年29歲,父母均年過六旬,但他還未結婚,現在是一名外賣送餐員。在姐姐的印象中,袁帥確實不會游泳,所以她也不明白弟弟為何會來到危險的硯池玩。

  在一個小時的時間里,潛水員共下潛三次,搜尋了50米左右的水域,但沒有什么發現。下午1點40分,藍天救援隊的隊員們沿水面用聲吶探測儀對水下進行巡查,用聲吶測到疑似溺水者所處的位置,在離岸邊十米左右的水下13米處。隨后,兩名潛水員順著繩索下潛。下午2點20分左右,溺水17小時的袁帥被打撈上岸,但已沒了生命體征。

  相關報道

  近年有多人溺亡,按規定禁止游泳

  近年來,硯池頻繁發生“吃人”事件,成為濟南四大危險水域之一。2007年8月19日,20多歲的滕州小伙龍某在硯池內游泳時溺水身亡。2010年8月11日,一名30多歲的外地來濟打工男子來硯池洗澡時,不幸溺水身亡。2011年5月7日,硯池吞噬了一名22歲的大一男生。2017年7月11日,一名男子在硯池游泳時溺水身亡。

  硯池形似硯臺而得名,1958年全民大煉鋼鐵時,在此開采鐵礦,后觸及泉脈,泉涌如注,形成偌大水面。硯池最深處近百米,最長處2000余米,最寬處1000多米。因礦坑位于燕翅山下(硯池山),因此上世紀80年代初濟南首次泉水普查時,將其命名為硯泉,民間更習慣于叫“硯池”。

  說起硯池,幾乎每個濟南市民都多少聽說過它的危險性。據知情人士介紹,硯池發生這么多溺水事件,其實和游泳者不熟悉硯池有很大關系。硯池南邊類似懸崖,水底因開礦最深處達三四十米,還有很多暗石、礦道,加上水中昏暗,看不到底,游泳時猶豫、勞累或不熟悉地形就極易溺水。

  記者在硯池看到,硯池周邊安裝有防護欄,岸邊也有很多安全警示。此前,濟南市名泉保護辦公室曾明確表示,根據《名泉保護條例》,硯泉(硯池)屬于濟南72名泉之一,根據規定是禁止游泳的。(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