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蟋蟀叫。8月,對于濟寧兗州漕河鎮(zhèn)的人們來說,一年一度的捉蟋蟀黃金時間又來到了。一只秋蟲,讓這個小鎮(zhèn)的夏天火了30多年,也讓這里的村民嘗到了甜頭。6日-7日,記者蹲點漕河鎮(zhèn)李家村采訪,直擊蟋蟀經(jīng)濟的繁榮與刺激。

>>時機
白天睡覺晚上出動
小鎮(zhèn)進入捉蟋蟀時間
在這個兗州北部的小鎮(zhèn)里,最熱的光景里,恰恰是這個鎮(zhèn)所有人最為忙碌的時光——捉蟋蟀時間。白天睡覺,晚上組團出動,清晨交易。
8月,來自全國各地的秋蟲客商蜂擁而至,一早一晚坐在路邊的馬扎上,坐等村民剛剛捉來的蟋蟀。村民從手上挎的一個個籃子里,不斷翻出寫有編號的小罐子,靜等收蟲者掌眼,期待“秋蟲化金”。
“我這有大價錢的,你看看不?”“拿出來看看!”“個頭太小,牙小,不要。”“大了不行,小了不行,真難逮啊。”
7日,立秋,清晨5點半的漕河鎮(zhèn)李家村口,這是一天里最涼爽的時候,操著各地口音的客商陸續(xù)聚集到這里,端坐在一排小方桌后,等待著“鏖戰(zhàn)”了一夜的“蟋蟀獵手”帶著“戰(zhàn)果”凱旋。他們的目光充滿了期待,但在當?shù)氐拇迕窨磥恚麄兏袷恰皩徟泄佟保⌒〉捏澳芊窕没蓴?shù)百、數(shù)千元的金錢,全取決于這些收購商數(shù)秒鐘的掌眼。
時間過了清晨6點,來賣蟋蟀的人們逐步多了起來,來來往往的村民們以婦女為主,辛勞逮蟲的男人大都白天在家休整。她們大都挎著一個籃子,里面放著十幾個裝著蟋蟀的罐子,他們一家一家問,如同流水線一樣圍在客商面前。客商們熟練地單手打開蓋,有的一眼就過,拿不準地用打牙芡草挑逗一下。大半天下來,出手的客商并不多,一個小時下來,多數(shù)客商腳下的籃子里還是空空如也。

在一處蟋蟀收購點,來自周邊的婦女村民正在極力推銷自己的蟋蟀,讓收購商應接不暇。
>>成色
牙大頭大肩膀寬
好蟋蟀能賣高價
來自天津的蟋蟀收購商小李是漕河鎮(zhèn)的常客了,連續(xù)十幾年來收購蟋蟀,他坐在方桌前,不時和相熟的朋友打著招呼、寒暄著。不一會兒,前來讓他掌眼的村民多了起來。小李顯然是老手了,幾秒鐘就做出決斷,一個小時,他僅出手了一次,也只是付出了區(qū)區(qū)三四百元錢。
“十幾年前就來這里玩,都知道漕河周邊出好蟲,幾塊到幾百甚至上千元的都有,我要的是牙大、頭大、肩膀寬的蟋蟀。”操著一口天津方言的小李對圍觀的人說。這時,一個穿著迷彩服的村民老張拿著在夜里剛剛逮來的蟋蟀給小李看,可是小李挨個看完,并不感興趣,這讓老張很是沮喪,“逮了整整一夜,也沒有逮到高價蛐蛐,真是像撞大運。”老張前一天跑到離家?guī)资锿獾挠衩椎乩镒襟埃M管有了20年的捉蟋蟀經(jīng)驗,但是在他看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還是運氣。
在另一個攤位前,來自上海的一位收購商老孫相中了一只蟋蟀,村民張新榮覺得自己的蟋蟀能賣500元,可經(jīng)過雙方一番討價還價,最終以120元成交。家住漕河鎮(zhèn)西北坡的小孫和幾個伙計剛驅車歸來,一夜未眠的小孫他們只帶回來三只蟋蟀,本來信心滿滿,可到了收購商那里,直接打回。

>>返鄉(xiāng)
壯勞力回歸一月
驅車兩百里尋蟲
兗州漕河位于兗州市北部,得天獨厚的漕河斗蟋蟀資源因其品種廣、數(shù)量多、個頭大、兇悍、好斗而聞名天下,漕河蛐蛐兒明清時期為皇室貢品,并深受國內(nèi)蟋蟀愛好者的青睞,被稱為“江北斗蟋第一鎮(zhèn)”。
李家村只是漕河鎮(zhèn)的一個市場,至今已有近30年的歷史。在村里開家庭旅館的老李告訴記者,每年8月,在外打工的壯勞力也都會請假集體返鄉(xiāng),投入到捉蟋蟀大軍中,每天白天休息,晚上組團出動,最遠的要開車一二百里地,成宿成宿地在外捕蟲。“夜晚的玉米地濕熱難耐,睜大眼睛尋找蟋蟀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但是蟋蟀畢竟能變現(xiàn),對于很多村民來說,這些蟋蟀就是滿地爬的錢,等著他們?nèi)ヌ越稹?/p>
在李家村做蟋蟀用品生意的李大媽,在村口已經(jīng)堅守了20多年,她每年只做這一個多月生意,各種蟋蟀用品一應俱全。一天要賣出3000多個罐子。“可想而知,每天有多少蟋蟀要從這里發(fā)出去了。”
李家村村支部書記李夫峰對記者說,少則幾十元、上百元,多則幾千上萬元,賣一只蟋蟀收入非常可觀。當然,鎮(zhèn)上也沒有非常確切地統(tǒng)計,但是鎮(zhèn)上2萬多人口,有一半會投入到捉蟋蟀大軍中,每個人平均五六千元收入的話,這一個月下來,帶給村民的收益也有幾千上萬元。

>>交易
收蟲人長期駐扎
蟋蟀經(jīng)濟漸漸繁榮
一條老街,延續(xù)30年,每年的8月,那些來自大城市的客商就成了這里的主角。
一個人口僅有400余人的李家村,光是各類攤點、飯店就有16家之多,供這些客商歇息、吃飯。很多外地客商,見到老鄉(xiāng)都十分親切,一口鍋里的飯,一吃就是十幾年。其中,街口一家飯店為了迎合這些客商的口味,米飯從早供應到晚。
李夫峰說,很多外地客商都是連續(xù)十幾年、二十多年來這里收購蟋蟀,吃住在村民家里,一呆就是45天。他們收了蟋蟀,再通過物流、快遞,發(fā)送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
19歲就到漕河來收蟋蟀,今年42歲的上海客商蔡先生已經(jīng)連續(xù)來漕河23年了,他也從小蔡變成了老蔡。捋著自己日漸稀疏的頭發(fā),老蔡告訴記者,他也去其他地方收過蟋蟀,但是走來走去還是漕河的蟋蟀頭大、牙大、好斗,所以他每年都會在立秋前后趕到漕河收蟋蟀,每年收的價格不一,但是主要以3000元以下的為主,“我收了一批蟋蟀后就快遞到上海,每天都要看2000只左右,蟋蟀好不好,打眼一看就判斷個差不多。”老蔡對于自己的經(jīng)驗非常自信。
來自德州樂陵的高先生,也和三五個好友,趕在立秋前來到了李家村,和其他收了蟋蟀再回去賣的客商不同,他來收蟋蟀主要是為了玩,和高先生這類為了娛樂而選擇收蟋蟀的客商也占了一部分。高先生說,他會待上一個多星期。

>>去向
好蟋蟀去了大城市
瘋狂交易下月消退
小小的蟋蟀,短短45天時間,就有可能給當?shù)匾粋€家庭帶來不菲的收入,這些傳奇每天都有可能刷新。客商們要么不出手,遇到好的蟋蟀往往出手大方。“比如說一車同去逮蟋蟀的人,誰的蟋蟀賣了高價,開車的師傅還能額外得到酬勞。”高先生說。
除了兗州漕河外,寧陽、曲阜等地村民也都非常癡迷于捉蟋蟀,連續(xù)45天,幾乎天天不停,只為能夠遇到好運,大賺一筆,這一期待讓他們似乎感覺不到疲憊。當然,炎熱的夏天,在李家村的街頭,幾乎看不到強壯勞力,因為他們大都在睡夢中,為接下來的“夜戰(zhàn)”積聚力量。然而,白露過后,村民會繼續(xù)選擇做生意或外出打工。
斗蟋蟀是一種民俗文化,如同西班牙斗牛一樣。據(jù)了解,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規(guī)模不等的鳴蟲市場,很多蟋蟀愛好者把賞玩鳴蟲作為一項娛樂活動。同時,待到捕蟲、養(yǎng)蟲、賣蟲的瘋狂交易在9月份前后消退后,斗蟲的好戲才剛剛開啟。據(jù)收購商老孫介紹,高價蟋蟀陸續(xù)運送到大城市,還要繼續(xù)悉心照料,等其日漸成熟后,遂成為一些人士玩樂的工具進行角斗。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記者 馬輝 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