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9月20日訊 今年前8個月,濟南市歷城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82.6億元,完成預算的82.31%,同比增長34.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全市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該區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了61.5%,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升到了61.1%,高質量發展的態勢初步顯現。從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上看,上半年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達81.09%,群眾生活水平和民生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站在2018年的新起點,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關鍵節點,歷城區將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安排,以新型城鎮化為主線,以爭當全市“四個中心”建設排頭兵為目標,緊緊圍繞區十四次黨代會確立的“一條主線、一個目標、五個提升”總體工作思路,向著爭當全市走在前列排頭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大踏步前進。

  以產業支撐助推新舊動能轉換

  2017年7月8日,伴隨著濟鋼煉鐵廠3號1750立方米高爐出完最后一爐鐵水,擁有59年歷史的濟南工業巨頭濟鋼在濟鋼鐵產線全線停產。這是歷城區也是濟南市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產業調整。

  一邊是重工業巨頭的離場,一邊是新興產業的登場。在濟鋼鋼鐵產線關停的同時,相距約8公里的港溝街道轄區,正在崛起總投資600億元、預計年接待游客超2000萬人次、可創造2萬個就業崗位的萬達文旅城;相距約10公里的唐冶新區,以國際標準定義的山東設計創意產業園拔地而起,將成為約200家大中型企業和1000家小微企業入駐、年產出超50億元、預計年稅收達7億元的發展新高地……

  聚焦新舊動能轉換,說一千、道一萬,產業支撐是關鍵。歷城區加快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以“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等樓宇經濟”為主導、以“先進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等實體經濟”為支撐、以“‘內陸港’為載體的物流經濟”為重要構成的現代產業體系。

  作為“立體開發區”“垂直商業街”,發展樓宇經濟已經成為推動城市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歷城區重點發展總部經濟,圍繞“省內其他地市大型企業集團總部向省會遷移、全力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南方發達地區戰略布局調整”三大方向,聚焦企業總部、機構總部,引導企業在歷城設立區域總部、財務公司、資管公司、結算中心、營銷中心、科研中心、創意設計中心等。注重發展和引進大型商貿企業,在穩固提升“洪樓商圈”基礎上,高標準打造新東站、唐冶、華山等新興商業圈,豐富商業業態,促進批發零售等行業發展。

  同時,充分發揮臨港開發區作為實體經濟和先進制造業發展招商引資主陣地、項目承接主載體的作用,加大土地資源要素對上爭取協調力度,加快推進區域綜合評價和標準化廠房、“九縱五橫”路網等基礎設施以及已簽約項目落地建設。重點瞄準發展勢頭良好或發展潛力巨大的新興工業,聚焦發展“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等戰略支撐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制造業向高端、智能、綠色、服務化發展。圍繞推進工業結構調整、企業轉型升級和產業優化提升,繼續做好東部老工業區搬遷工作,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和國際品牌,全面提升實體經濟對歷城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最后,強力發展物流經濟。加大濟南電子商務物流產業園等招商力度,積極策劃引進一批物流總部、信息中心、結算中心,推進物流業網絡化、信息化、規模化集群集聚發展。積極協調市有關部門,加快推進董家鐵路貨運樞紐規劃研究,高標準推進董家“內陸港”建設;積極推進物流業技術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大力發展綜合物流、智慧物流、綠色物流等新型物流,全力推進中國智能骨干網(菜鳥物流)項目建設,加快佳怡物流港城市配送中心、新地電子商務物流園等建設進度。

  完善城市功能持續優化產城布局

  唐冶新區作為濟南東部城區公共服務副中心、東部區域性中心核心區,自規劃建設之初就確立了“建成生態之城、宜居之城、體育文化健康之城、現代服務業聚集之城”的目標。依托自然資源規劃建設了5個生態休閑公園,歷城二中建成并投入使用……唐冶已成為濟南東部最具發展潛力和活力的“衛星城”。

  唐冶只是歷城區完善城市功能、優化產城布局的一個縮影。歷城區堅持“集聚、集群、集約”城市發展原則,以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打造特色樓宇和產業平臺為重要抓手,進一步改善城市形象、豐富城市載體、優化產城布局。

  歷城通過大力實施棚改舊改(征收拆遷),拆出了廣闊的城市未來發展空間,將騰出2萬畝以上建設用地。2018年將有82.5萬平方米保障房竣工交付,2019年、2020年、2021年將陸續有75萬平方米、173萬平方米、90萬平方米竣工交付,為歷城引進引辦、招商引資提供豐富的樓宇資源。同時,全區繼續抓好征收拆遷工作。全面完成郭董、新東站、彩石片區和七里河路西地塊、田園新城國有土地房屋征收等拆遷掃尾,加快推進工業北路沿線王舍人龍湖清科基金小鎮、華潤中恒未來城等項目涉及地塊的拆遷工作。同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全力配合推進新東站樞紐工程啟用、濟青高鐵通車、邯濟鐵路等市級以上重大交通工程建設,確保完成年初確定的“新建續建和改造提升主次干道53條85公里”建設任務,著力打造15分鐘生活圈。

  統籌推進城市更新。堅持“抓點、帶線、促面”,全面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加快推進花園小區等130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項目,穩步推進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等工作,扎實推進海蔚社區(0.1平方公里)特色街區綜合更新,高標準打造花園路特色商業街區。強化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持續抓好占道經營、露天燒烤、馬路餐桌和商業牌匾專項治理等工作。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歷城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進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加快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推動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轉變。一方面,改造提升現有創新平臺。引導、扶持現有企業加強研發機構建設,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延伸技術觸角,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打造“山大路創新創業一條街”項目,通過探索出新模式來盤活城市社區的資源,打造出一批高端、高質的創新創業特色街區,從而在全區形成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

  優化環境 打造人才和資源雙聚集洼地

  投資55億元的齊魯制藥制劑園項目、投資48億元的唐冶高鐵產業園項目、投資42億元的萬科商業綜合體項目、投資10億元的銀豐新能源產業園項目、投資13.9億元的萬達文旅城冰籃球館項目……歷城區2018年共有25個市級重點項目,總投資1700億元,其中有6個項目參加了今年全市春季集中開工暨擂臺賽活動,項目計劃總投資172億元。

  為何這么多項目齊聚歷城?這得益于歷城區良好的營商和引人環境。如何才能形成人才和資源聚集的“洼地效應”,歷城拿出最大的誠意,給出優惠條件,大力優化發展環境,為人才和項目健康成長打造“保育箱”和“孵化器”。

  歷城區持續加快三庫融合。加快健全完善招商信息庫、項目儲備庫、人才隊伍庫。廣泛借助中介機構、行業商會、高端人才等第三方的招商資源,主動有效開展精準招商、親情招商。一方面主動上門拜訪交流全區招商方向和招商政策,全方位收集央企和國內外各類500強企業、上市公司、風投基金的最新信息和動態,吸引更多企業來歷城投資發展;另一方面積極宣傳推介本土企業的發展情況及需求,通過人才牽線搭橋引進優質企業參與區內企業的兼并重組,從而助推企業轉型、產業升級。

  歷城區堅持“培育和培養”并重、“就業和創業”并舉、“引進和合作”并行的人才激勵政策,全面落實重點產業人才扶持政策“黃金十條”,努力實現“招才引智”與“聚才用智”有機結合。重點圍繞產業規劃布局、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戰略等領域,大力招引吸納一批稀缺乃至緊缺的領軍人物、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專業人才。同時積極培養基礎人才,創新人才合作方式。堅持“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的原則,充分發揮“歷城(北京)招才引智”工作站作用,進一步建立完善“歷城人才庫”,真正實現“精準引才”和“精準用才”。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歷城區持續發力。堅持“實用”和“適用”的原則,全面梳理、研究、完善和使用好有利于歷城發展的各項政策,聚焦“新舊動能轉換”“發展總部經濟”“推進現代金融、現代物流、高新技術、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進一步制定出臺、健全完善服務產業發展的各項扶持政策。

  同時,深入推進“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降低行政審批等制度性成本。深化“一次辦成”改革,不斷完善區本級和街鎮便民服務無差別“一窗受理”模式,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切實加強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積極構建區、街(鎮)、社區(村)“三級聯動”政務服務體系,將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打通服務企業和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持續做好幫辦服務。堅持企業至上的服務理念,結合“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和“走千家訪萬戶”活動,實行“一企一策”精準幫扶,重點扶持好齊魯制藥、濟南重工、力諾等本土“老字號”龍頭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全力服務好浪潮IBM智能計算產業園、中國電建集團核電研發及配套裝備生產等新落地的產業項目建成投產,以產業鏈的完善和升級,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