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在“文明對話與人類未來”分組對話中,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孔慶峰在對比現(xiàn)有的多種國際合作模式后,提出觀點,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是當前最有可能帶來共同福利效果的合作模式,因此是通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階梯。

“到目前為止,我所看到的國際合作模式,都不能有效達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孔慶峰分析,單邊主義,毫無疑問出于自身利益強迫他方合作;雙邊合作涉及到強勢一方和弱勢一方,因雙方不可能力量完全均衡,會導致強勢方強迫弱勢方服從利益訴求;區(qū)域合作只能看作是擴大的雙邊合作。“唯一從理論上可以達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的合作形式是多邊合作。比如WTO就是這樣一種合作模式,但實際上現(xiàn)實中還是很難解決問題。”
孔慶峰以經典的“囚徒困境”來解釋合作悖論。兩個犯罪嫌疑人如果彼此合作、保持沉默,因為證據(jù)不足無罪釋放,這樣的結果無疑對雙方都是最為有利的。多邊合作理論上能破除”囚徒困境“,前提是大家信息對稱透明公開,且能在永久性平臺上“反復博弈”,而非一錘子買賣,從而形成硬約束,最終達成合作共贏的效果。但是WTO卻因為無法真正實現(xiàn)信息完全公開透明化,本身博弈也很艱難,導致利益分配不均衡。
而一帶一路確立的三個原則“共商、共建、共享”,核心是“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最終目標是構建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尤其是民心相通,強調大家坐下來充分溝通協(xié)商。在雙方自愿情況下開展合作,帶有很大彈性,沒有強制性,從而實現(xiàn)了信息的對稱。”此外“一帶一路”建立的永久信息平臺可以實現(xiàn)無限次重復博弈,從而讓每個參與方都能從合作中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結果。孔慶峰認為,基于上述,“一帶一路”是最有可能帶來共同福利的合作模式,應當成為通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階梯。
孔慶峰提到,“一帶一路”沿線涉及不同國家地區(qū),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化傳統(tǒng)都不同,從而讓合作面臨很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文化相通非常重要。只有文化相通充分了,才能達成民心相通,最終實現(xiàn)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