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西坦,濟寧高新區柳行街道柳行村村民,自2011年起,先后自籌15萬元創辦起柳行街道老年藝術團。多年來,他不計個人名利、得失,堅持義務文化惠民演出,先后為民演出五百余場次,觀眾人數達三萬人次。在2018年濟寧市第三屆民間吹打樂匯演中,他的柳行街道老年藝術團柳家嗩吶隊演奏的《勝利秧歌》榮獲一等獎。

  提起柳西坦,在柳行街道,上了歲數的老年人沒有一個不認識的。每周兩場義務文化惠民演出,柳西坦和他的老年藝術團堅持了整整7年。

  他們不僅在家門口帶群眾享受傳統文化的盛宴,還走出高新區,吸引更多的人群關注傳統戲曲。作為一支莊戶劇團,柳西坦也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方式不斷提升唱演和制作水平,在今年濟寧市第三屆民間吹打樂匯演中,老年藝術團柳家嗩吶隊演奏的《勝利秧歌》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自費拉起戲班子自費拉起戲班子

  堅持7年惠民演出

  25日下午5點半,距離演出時間還有兩個小時,柳西坦就提前到了演出廣場。等自己的老伙計董玉強來到后,兩人先將演出車開至演出地點。為演出車通電、收拾舞臺、拖出音箱、拉出條幅,再把凳子、架子等各種物件全部擺放出來,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光做演出前的這些工作,我們倆伙計就得提前來一個多小時。”為了能順利演出,每到演出的日子,柳西坦和董玉強都會比其他人早來一小時,晚走一小時。趕上空閑,柳西坦的外孫和女婿也會過來幫忙。

  “老夏,晚上過來唄,臺子都快搭好了。”一邊忙著搭舞臺,柳西坦還忙著給團里的伙計們打電話,詢問誰會過來。“我們這個團全是咱戲曲的愛好者,有專業的也有業余的,圖的就是個樂呵。”雖然劇團為義務演出,沒有演出費,但每逢周三、周日的固定演出時間,演員們總不會缺席。

  “你寫上山溝里一年更比一年好,千人喜萬人笑……”通上電源,豫劇《朝陽溝》的選段,讓匯聚在柳西坦的“大舞臺”周邊的人越來越多。“只要唱我就來,這一聽就聽了有十多年了。”自帶小馬扎,73歲的張后明算是老年藝術團的“鐵粉”了,從10多年前從滕州搬來跟著女兒女婿在柳行街道居住,張后明就沒斷了來“聽戲”。“最喜歡的就是豫劇,這些選段我還都能哼上兩句。”看到起勁處,老人還跟著伴奏過過癮。

  “我們的大舞臺就是個開放的平臺,以娛樂為主,不光是臺上我們劇團的演員,臺下有喜歡唱的我們也歡迎上臺來唱上一曲。”從2011年拉起來這個“戲班子”,靠著這個“共享”的理念,柳西坦藝術團的成員從最初的四五個發展到了現在的30多個,影響力也逐漸增強,在今年的濟寧市第三屆民間吹打樂匯演中,老年藝術團柳家嗩吶隊演奏的《勝利秧歌》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傳承傳統戲曲文化

  讓年輕人愛上唱戲

  不唱戲、不拉弦,在柳行老年藝術團里,柳西坦并不是上臺演出的那一個,卻是臺下保障演出順利最不能缺的那一個。

  “我是受父親的影響喜歡上戲曲的,小時候自己搗鼓著學習了一些樂器。”雖然喜歡,但年輕時候的柳西坦并沒有子承父缽,與戲曲真正結下不解緣是從2011年開始。

  “小時候和一起的朋友也唱,就在這片小廣場,就跟地攤似的。”柳西坦說,2011年,自己不再從事建筑業,就同自己的幾個朋友一商量,花了3000多塊錢買了一套音響,還是在小廣場上演。第二年,演出人數增加到十多個,柳西坦又自費1萬多買了一套音響和公放機,第三年,劇團人數還在增加,柳西坦就又自費3萬多換了一套更專業的音響設施,2014年和2015年,柳西坦先后花費五萬多元和兩萬七千元購買了舞臺車和演出服。自此,柳西坦和他的柳行老年藝術團一路唱出三角綠地,足跡遍布濟寧高新區,影響力逐漸擴至整個魯西南。

  “每周三、周日是我們的固定演出時間,現在正值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我們也會編排一些和創城和掃黑除惡有關的節目進行演出,讓群眾在戲的同時也能及時了解咱黨的好政策。”7年來,柳西坦和他的老年藝術團大小共演出了500多場,為千家萬戶送去了無數的快樂。

  隨著劇團的發展和壯大,柳西坦也曾憂慮過一個問題。“劇團不管是觀眾還是成員,還是以老年人為主,可我們這些老家伙要是玩不動了,咱的傳統戲曲可咋辦。”但最近兩年,隨著不少年輕成員的加入,柳西坦擰著的眉頭才稍有舒展。現在在柳行老年藝術團,30歲以下的就有三個,他們在自己參加劇團演出、喜歡和接受傳統戲曲的同時,也在忙著將傳統戲曲進行推廣,讓身邊更多的同齡人了解戲曲、關注戲曲、愛上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