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曝江西吉安井岡山經開區學校幾名家長因未批改作業,被老師在家長群里點名批評。關于家長批改作業的話題一直爭議不斷,老師、家長各有苦衷,甚至家長之間也存在不同看法。據報道,目前至少已有七省份發布相關文件,叫停家長批改作業。對此,教育專家表示,在這一問題上,教師要和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家校一起形成合力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網曝江西吉安井岡山經開區學校幾名家長因未批改作業,被老師在家長群里點名批評。(資料片)

  “孩子作業有錯誤,

  簽字不檢查會很尷尬”

  據了解,檢查批改孩子的家庭作業或者在家庭作業上簽字,是不少家長每天需要做的功課。關于作業的相關話題也一直爭議不斷。

  采訪中,多名家長告訴記者,檢查孩子作業時,看到孩子出現粗心、字跡不工整、朗讀不準確等問題時,難免控制不住情緒發火。一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老師要求家長在孩子的家庭作業上簽字,雖然并沒有明確要求家長批改,但如果孩子的作業有錯誤,自己還簽了字,那樣會很尷尬,所以簽字前總忍不住想看看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

  “我學歷不高,對于孩子輔導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孩子上低年級還好,等到讀五年級時,有些題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拿不準的題要反復檢查,甚至請教別人。”濟南初一學生家長徐女士說。

  不過,也有家長并不反對參與到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家長吳女士說:“在檢查孩子作業的過程中,也是和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能夠了解孩子作業完成是否認真,目前掌握知識的水平,和孩子的關系也會更加親密。”

  家長可以督促學習

  但不應批改作業

  多位一線教師明確表示,家長可以了解孩子作業的完成情況,但批改作業還是不合適的,不利于老師掌握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作為老師,希望家長能夠關注學生的作業。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小學階段學生的自制力不強,家長的督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濟南市行知小學語文教師徐慧說。

  她認為,首先,老師拿到家長批改后的作業,不知道學生完成的情況,也就不知道如何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其次,家長這樣做容易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孩子做完作業就不會再檢查直接扔給家長。另外,這樣也會加重家長的負擔。徐慧表示,做作業的過程也是孩子能力提升的過程,她建議家長第二天可以關注老師對孩子作業的批改情況,鼓勵孩子把錯題整理出來,定期練習,逐漸進步。

  濟南市燕翔小學語文教師李曉康認為,對于小學生來說,家庭作業需要家長的輔助。“陪伴也好、監督檢查作業也好,都是為了讓家長的輔助發揮好的作用。”李曉康說,批改作業是老師的責任,家長完全不需要批改。但如果是孩子在家長督促陪同下做的復習作業,比如家長給孩子聽寫了詞語,寫完之后可以批改一下,了解一下孩子的掌握情況。

  家庭教育不應成為

  學校教育的附庸

  2015年,省教育廳出臺《山東省中小學教學基本規范》規定:作業批改要及時、準確,書面作業要全批全改。禁止給學生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學生家長代為批改作業。對學生作業中反映的問題要做歸因分析,有針對性地對每名學生進行指導,加強矯正性教學。今年4月出臺的《山東省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也明確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課后作業,作業批改必須由教師完成,不得讓家長批改作業。

  在孩子的學習上,家庭和學校到底該如何分工與合作?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陳靜靜表示,家長大量參與學生作業其實也代表一種社會焦慮,學校應該找到抓手,加強和家長的有效溝通,家校一起形成合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建議,家庭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各司其職,不能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學校教育主要進行學生的知識教育,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興趣與能力培養;家庭教育核心則是做人的教育,需要父母陪伴孩子,并關注孩子的人格、身心健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飛 潘世金 實習生 徐麗環